2011年07月01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兴企业、富社会
是咱们的使命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甘肃安多投资集团董事长王志荣带领企业践行
“企业公民”责任写实

  □本报记者 何沙洲

  ●“为人民服务”是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终身信仰;“行善干好”是我作为企业负责人的经营理念。安多公司发展的使命就是为客户创造价值,为股东创造收益,为员工创造未来,为社会创造财富。

  ●夏河安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总投资45亿元,规划建设“两园、一带、一心”,培育新型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月21日上午8点,陆续有满载矿石或煤炭的自动卸货车从左门驶进安多投资公司,装满水泥的货车从右门驶出,通过公司中大门前的麻当大桥开上213国道。

  两位路过大桥的当地年轻妇女驻足微笑着看货车通过,车欢快地响了几声喇叭驶上213国道。两位妇女哈哈笑了起来,朝驶远了车挥手喊着什么。

  大门保安告诉记者,她们在祝福亲人平安。公司的货车司机多数是当地麻当村的村民。记者顺着保安手指方向看到那些明媚阳光下的村民大院。当然,这些宽敞明亮的大院只是当地受益于安多公司发展的一个缩影。

  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连下了几天寒冷的雨停了,天是蓝天白云,一只鹰优雅地划过天空飞到公司旁边太子山积着白雪的山顶。

  这是一个吉祥的日子,安多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王志荣率领公司高、中层干部来到大门口,在上午11点迎来了时任甘肃省委副书记、现任江西省代省长鹿心社一行。在甘肃省委副秘书长刘玉生、省委政研室副主任李志荣及甘南州委书记陈建华、夏河县委书记唐志峰等领导的陪同下,鹿心社一行参观了安多循环经济园区模型及水泥新型干法生产线,听到王志荣汇报安多的发展已从单一的水泥生产逐步转变形成了水泥、建材、畜牧、能源产业多元化发展,鹿心社对安多公司走上了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表示赞许;同时希望公司正在大力开发的安多牦牛、甘加藏羊肉创出品牌,占据市场高地,为安多藏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更大贡献。

  安多藏区包括甘肃甘南州,青海黄南、果洛州、环青海湖地区,四川阿坝州北部和甘孜州色达县。安多公司位于有“小西藏”之称的甘南夏河县,该县有丰富的旅游业、畜牧业、林业、水电和矿产等资源。但是,龙头产业的缺乏,直接影响着把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因此,近几年安多公司上马日产1000吨和日产2500吨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建设、投产,都少不了省、州、县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毕竟甘南的水电、旅游、矿产等自然资源优势要转变为经济优势,都离不开水泥产业的支持。而安多公司要实现自身的跨越,更需要通过资源搭配互补、循环发展形式走上产业互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公司只有持续发展,才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担负起更重大的作用。”作为夏河县政协副主席的王志荣表示,未来企业的竞争将是责任的竞争,成功的企业一定是积极践行“企业公民”责任,致力于实现包括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思想的深度决定行动的高度

  

  记者坐在安多集团董事长办公室,静静地看着王志荣处理完办公桌上几份重要文件。记者跟踪采访了王志荣十年,除了鬓角出现了一些白发,坐在对面的他仍然是:沉稳、务实、智慧、平易近人,正是这种性格,让他率领安多公司于波澜不惊中崛起于大夏河畔。

  1984年,夏河县水泥厂在麻当村大夏河畔开建时,当地村民经济很困难。麻当村村长朱永龙告诉记者,当时虽然是建一个年产2万吨水泥的小厂,但也给村民们提供了挣钱的机会。除了招工名额外,1986年全村有两三家筹款买了小四轮为水泥厂拉货。真正让他们喜悦的是,身边这个小厂在高原的阳光下茁壮成长了起来,村民的小四轮变成了装载50吨自卸大卡车,破旧的小土墙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大院房。“现在全村1/10的人在安多公司打工,还有几十人为公司搞运输,几十万元一辆的自卸车就有几十辆。”朱永龙说他家就有两辆车,一年收入近20万元。而他作为村长感到高兴的事还有,因为安多公司发展带来的“近水楼台先得益”,麻当村的经济发展相比周边村是最快的,村民到外地打工的也少了,生活中的和睦幸福更多了。

  村民说,王志荣带领安多人“行善干好”使他们逐步走向美好生活。

  每个人做事情,都在寻找内心的支撑,寻找一种内心的信念。随着人生环境的改变,信念将因为思想觉悟的提高更具有理想色彩。30年前,还在甘肃省建材工业学校读书的王志荣一心想的是“走好自己的每一步”,那时“我也没有什么大的理想,但知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一心学专业知识。”1985年王志荣毕业后分配到夏河县水泥厂,凭着专业能力,进厂不久就担任了化验室主任,1986年任生产技术副厂长;他用过硬的本领和潜心公司发展的态度,多次攻破技术难关。1990年王志荣担任厂长,从学生和进厂拿工资谋生存的职工变成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这是一种岗位的置换,也是一种责任意识与社会角色的转换,他开始时刻把企业的发展作为自己工作追求的价值,信念从“利己”生存走向了带领企业“利他”发展。

  1992年元月,王志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将“为人民服务”作为信仰,更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他在兼任厂党支部书记后告诉党员干部们:“兴企业、富社会就是咱们的使命。”从此,他把理想的种子植根于这块创业的土地,把一个党员的先进性融入到钟爱的事业上,并且以一种更负责任的壮志去规划未来。1998年,水泥厂改制为夏河安多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全体股东通过“海选”直接将王志荣推上董事长兼总经理席。从此,他将“兴企业,富社会”作为自己的使命,把“行善干好”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从此,更加的繁忙和劳累属于他的人生,肩负责任不断行走在发展的路上。

  1999年,安多公司靠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建成6.6万吨水泥生产线。2003年,投资1.2亿元建成1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2008年,安多循环经济园区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其中投资3.5亿元建设的日产25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并配套4.5MW余热发电装置已投产。

  企业发展遇到土地“瓶颈”,王志荣就让麻当村村民以土地入股,将土地按评估价投资入股,每户还安排一个人进企业工作。水泥生产车间上班的孙喜平告诉记者,2008年他家的2亩9分地入股后,不仅每年分红,还配股,妻子也进公司上班了。以前2亩多地年收入3000元左右,现在他们夫妻俩每月的工资以及加上股份分红就有5000多元/月。

  王志荣说:“作为一个党员企业经营者,不仅要担任企业的责任,而且要把企业的目标融入党的伟大目标中。”思想的深度决定了他行动的高度。10多年来,他率领安多人及时紧紧抓住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并“借势”开拓,靠创新理论引领方向,靠做事凝聚人心,靠发展解决问题,靠主动出击迎接挑战,使安多公司在跌宕起伏的市场竞争中,走出了利国、利民、利己的持续发展之路。

  

  科学规划企业未来

  拉动一方经济

  造福一方百姓

  

  记者随着王志荣的目光望向窗外远处草木稀少的大山和窗前绿树成荫的水泥厂区。经过厂区门前的213国道乘车半小时就能到达安多藏区文明于世的藏传佛教中心——拉卜楞寺。站在窗前偶尔能看到在国道边上那些一步一伏地,磕长头前往拉卜楞寺朝拜的虔诚佛教徒。

  王志荣专注地看着阳光下矗立的水泥生产线和余热发电区,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安多循环经济园区是他心中的“朝拜”。窗前微笑的他,神情仍是那么从容。

  在不进则退的市场经济,王志荣的内心显然不会像公众面前的那么从容。安多公司的主业是水泥,仅公司所在的太子山脉与积石山的接合部储有的石灰石即可供年产200万吨水泥厂开采200年以上。但这些矿山是荒山,如果不营造环境,发展项目,其公共资源的利用价值“含金量”就不高。于是,安多公司结合自己的管理优势和市场优势,2003年投资建设了日产1000吨干法水泥线,该项目实施后,不仅填补了安多藏区新型干法水泥的空白,为当地每年带来利税2000多万元,也使安多公司走上了新型工业化道路。

  但是,单一的产品结构和水泥销售成

  本的市场限制,决定了安多公司仅仅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还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几年前,王志荣就以前瞻的战略眼光开始谋划安多公司产业互动的转型发展,带领公司有关人员不断奔波于甘南、兰州、北京以及全国多个城市之间,跑项目分析评估、跑政策支持贷款审批、跑合作开发、跑设备考察等等。

  2008年,安多循环经济园区一期工程项目启动,该项目总投资5.3亿元,主要是通过安水余热发电厂、安顺水电站、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基地、塑料再生制品四个项目的实施,建立区域内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的互补和共生循环的经营格局,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据了解,作为国务院批复的甘肃全省72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之一,夏河安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将于2009-2020年,构建以新型建材产业园、畜产品加工园、清洁能源产业带为主业,园区科技开发中心为依托的“两园、一带、一心”产业布局。园区规划建设项目共25项,总投资45亿元,其中新型建材产业园投资16.92亿元,畜产品加工园投资6.15亿元,清洁能源带投资19.70亿元,园区科技管理中心投资2.23亿。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密尔顿·弗里德曼曾经指出:“企业有一个并且只有一个社会责任实验室——使用它的资源,按照游戏规则,从事增加利润的活动。”令王志荣在与记者交淡中喜形于色的是,他带领安多人正在和将要做的,是立足甘南州的资源优势,将致力于构建产业之间的“无缝隙”大循环,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企业循环式生产和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以安多水泥为中心,以大夏河流域为依托的建材、水电、高原珍稀、农牧特色产品深加工的综合经济带,培育新型产业,延长产业链,实现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个“两园、一带、一心”产业布局完后,可实现销售收入38.41亿元,利润7.99亿元,税金3.49亿元,出口创汇8500万美元。并且年可实现节能24.95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02万吨,减排二氧化硫6030吨,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100万吨/年。显然,这个战略布局兼顾了企业今天的发展和明天的持续性发展。

  目前,安多水泥2500T/D生产线及配套余热发电、粉磨站等建材产业园己相继建成投产,畜牧业也迈开了步伐,清洁能源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安多公司也迅速由一个改制前资产不足1000万元,年产水泥不足3万吨且即将淘汰的小厂,发展成了资产达10亿元,以水泥、水电、畜牧为主业,新型建材、房地产开发多种产业并举的集团化企业。坚持奉行“行善干好”的经营理念,安多公司也连续多年被认定为“全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著名品牌”、 “甘肃名牌”、“省水泥产品质量优良企业”、“省纳税先进单位”等150多项殊荣。

  前往安多公司调研的国家部委、省、州各级领导,每一位都对王志荣和安多公司寄予了厚望,充分肯定了他“要今天,更要明天”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既显示了企业在发展征程中的理性思考和科学决策,也显示了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同时,希望安多公司抓住国家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良好机遇,又好又快地发展,在甘肃经济发展中再立新功。

  对此,王志荣表示:“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来说,不断促进企业发展,是自己的首要责任,更大的责任是科学规划塑造企业的未来,拉动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造福一方百姓。”

  无疑,王志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员企业家应该想什么、做什么、追求什么这样一个重要问题。

  

  超越——迈向现代畜牧业新征途

  

  记者在王志荣的办公室看到一尊醒目的奖杯,这是安多集团公司旗下甘肃安多清真绿色食品公司在北京召开的2011年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博览会上,与来自世界各地数十个国家的上千家企业竞逐,“安多红”牌有机牦牛、藏羊肉品荣获本届国际有机食品盛会金奖。

  现在,王志荣在许多政商人物聚集的场合,他都真诚地介绍自己是安多牦牛、甘加藏羊肉推广者。大家被食品安全危机弄得人心惶惶,王志荣要为大家献上来自安多雪域高原的珍稀食用物种——牦牛、甘加羊,就像高原牧民向尊敬的客人献上洁白的哈达一样,这样的喜悦,简单,再真实不过了。

  据了解,安多水泥2500T/D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天的物料吞吐量5000吨以上,间接解决了就业1000人以上,有效地拉动了交通、运管、公路等部门的收益;年可供应200万吨的优质水泥产品,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建筑业等减少外购水泥费用2亿元以上。而建设中的安多新型建材产业园将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完成5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及产业配套项目,其规模化经营和功能互补效应产业链的打造,将使企业能为安多地区等甘青川一些区域提供更多更质优价惠的水泥,所带来的“多赢”前景更是令人叫好。

  “建材产业带来的‘多赢’范围有限。”王志荣希望加快建设好安多生态畜牧产业园,将安多牧场的牦牛、藏羊这类珍稀肉类食品送上国人的餐桌,为人类的健康提供安全肉品,为增强人类抵抗疾病的能力做贡献。

  这并不是“理想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的新版本。是“痛心”和“责任心”让王志荣的使命感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安多牦牛、藏羊生活在自然的高原天然牧场,纯净的原生态环境造就了极其珍贵、真正绿色、高营养的特性。但由于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用较落后的方法加工的安多牦牛、藏羊多为低价胴体肉运送出境,中高档商品肉供应较少,高原特色畜产品的价值没有真正得以开发,停留在低质低价的水平。而根据国际牛肉分级标准,A5级(特优级)牛肉每公斤售价折合人民币3000元,A4级2200元/公斤,目前安多牦牛肉终端销售价格只有国际高端肉的1/100。

  一边是国内外市场对高品质生态肉类日益增长的需求,一边是对安多牦牛、藏羊优质资源的浪费。深感痛心的王志荣决心加快草原资源优势的转化,为中国健康给力。

  2010年4月,安多公司收购了甘肃锦凤翔食品公司组建了甘肃安多清真绿色食品公司,当年投入2000多万元进行设备、工艺和生产车间等改造。但仅仅做好一个企业也无法承担安多公司新的使命,强烈的责任感使王志荣带领着安多人迈向了现代畜牧业新征途。公司委托了国内贸易工程设计院按照国际一流标准规划设计安多生态畜牧产业园,从饲养、加工、研发、包装、销售各环节高起点打造安多牧场“高档优质肉”、“高原特色肉”、“绿色有机肉”,将安多牦牛、藏羊与社会的共同利益最大化,并使安多公司的核心价值得以提升和超越。

  5月29日,安多公司邀请国内专家学者再次就安多畜牧产业规划背景、规划目标、规划内容及饲草料生产加工基地、良种繁育基地、生态养殖基地、有机牛羊肉加工厂、牛羊副产品再利用加工厂、藏毯加工厂、污水处理厂、活畜交易市场、生态观光园等10多个规划项目进行了交流和探讨,进一步准确定位未来发展目标,争取早日把安多畜牧产业做强做大。

  在与国内30余家科研单位建立院企合作的基础上,安多公司近期又分别与中科院兰州分院、甘肃民族师院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和《产学研合作协议》。王志荣说,科学技术支持是品质和品牌的保证,只有使安多牦牛、藏羊实现价值和超越价值,才能切实培育经济增长点,为加快安多藏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

  德国诗人歌德说过:“理性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而王志荣,却在理性思维的跳跃下,让安多公司迸发着青春活力。

  “企业只有主动承担责任并顺应社会发展大势才会基业常青。”王志荣希望安多公司是与诸多利益相关的群体,共同推动企业、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多重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