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29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张近东:“管经”虚实并行 “双轨战略”再造一个苏宁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金立

  张近东的战略目标是,在10年之内完成“智慧苏宁”的转型。标志就是,要将苏宁的B2C销量与实体零售销量实现并驾齐驱。具体来说,计划到2020 年实体店面总数突破3500 家、销售规模达到3500 亿的同时,B2C销售实现3000亿。这一虚实并行的双轨战略,意味着苏宁要在互联网商务上,再造一个自己。

  “‘以道启心,以心启智’,感谢八年来朋友们对我的支持和宽容,告别上海,开拓B2C。”这是苏宁集团副总裁凌国胜年初发给记者的一条短信。短信之后,凌国胜的另一个区域职务也发生了改变,从上海总部执行总裁转任苏宁易购的总经理。

  凌国胜明白,这次转任苏宁易购总经理,不是简单的职位调动。被注入上市公司资产的苏宁易购,不仅要在更短的时间内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而且要切换市场,阻击新的对手。

  重构商业模式  

  在苏宁内部,超越沃尔玛是他们最大的梦想。无论是张近东本人,还是苏宁的普通员工,都坚定地认为这个梦想会实现。但苏宁要完成这个夙愿,显然有很多市场和管理硬仗要打。

  从外部竞争来看,目前的家电零售业仍处“跑马圈地”阶段,新兴的京东、当当、淘宝商城、1号店等互联网B2C公司,正以蚂蚁搬家的方式挖走大批消费者。从内部管控来看,缺乏明确的公司战略、信息系统应用混乱、库存过大、缺乏规划、配送能力弱等问题仍然突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业务转型,将是企业下一步的攻略。”凌国胜表示。

  张近东制定了两个分阶段执行的“三网合一”计划:第一阶段,“产品+渠道+经营”模式,从做产品批发、零售转向依托渠道做服务,甚至向增值服务转变,并打通B2C模式;第二阶段,最终实现“物流网+客户体验服务网+多媒体交易网”的三网合一。目前,苏宁还处第一阶段中。张近东给出的完成时间为5年。“也许会更快些。”凌国胜认为,苏宁已经完成了“信息化”和“业务改善”、“商业技术”和“自主开发”两大基础关系的处理问题,创新的苏宁B2C商业模式就是架构在这两个基础上的产物。

  智慧苏宁  

  接手苏宁易购前,凌国胜有些忐忑。这项业务在去年已经实现了20亿的销售,张近东今年通过财报,向全体股东承诺的指标是80亿、注册用户1000万增量。“看起来,这项新业务没有我担忧的那么形势严峻。”苏宁新近公布的一季度业绩显示,苏宁易购居然完成了11亿。“按这样的速度,我预感不仅要超指标,在全国份额还要靠前。”凌国胜说。

  罗马并非一夜能够建成。支撑苏宁易购的后台运营才是保障的关键。B2C本质上是架构在互联网上的零售,无论在B2C上贩卖什么品类,挑战的是高新信息技术的综合利用,以及对物流能力的把控。介入该领域的任何公司,如果不能创新且有效解决这两大问题,就很难立足。那么,苏宁的信息技术从何而来?用集团副董事长孙为民的话来说,苏宁易购是架构在公司SAP/ERP系统上的进一步延伸。也就是说,苏宁本来的出发点,是为了对内部管理升级,但最终打通了通往互联网的路径。

  利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信息技术应用,是传统苏宁在战略上的创新思维。苏宁走了三大步:第一步,在全国同步上线SAP/ERP系统,实现跨地区、跨公司的资源共享。第二步,打造“智慧苏宁”。通过信息技术和经营经验相结合,更深层次挖掘各种数据的价值,改进无序的、低效的流程,让企业资源发挥最大的商业价值。第三步,与IBM合作,推出“智慧购物”。张近东很清楚,在实体店经营上,苏宁前期的投入已经成为难以跨越的资本门槛。但网购时代的来临,使整个业态必须颠覆式地变革。2010年2月1日,苏宁正式出手B2C。

  苏宁的

  本质是什么?  

  张近东最新思维是,苏宁虽身处零售业,但本质是一个物流公司,与DHL、UPS这些物流巨头本质上没任何区别。不同的是,苏宁做的是将物流网络、信息系统布局在中国,投递的货物是家用电器。“沃尔玛给苏宁的最大启示,不是全球的布点、2000亿美元的营业额,而是它用于全球连锁管理的信息和物流配送系统。”张近东说。

  “比物流能力,对手恐怕会很失望。”凌国胜的话不是危言耸听。大多数B2C企业并非出自物流业,然而物流却又是这些企业运营的命脉,苏宁靠零售起家,在前期扩张中,已经不断培植起自己庞大的物流基地,在原有 100个物流中心、3000多个售后服务网点基础上,去年又新增60座区域性物流基地。在物流软实力的较量上,苏宁在前6年的管理与物流双项信息投资上,前后就已高达3亿。按凌国胜的话说,苏宁强大的物流硬实力和信息化在5年内难有对手。“苏宁提前进入了第三代物流。”他说。

  “代别”不是简单的数字区别,显现的是企业管理能力、信息化、核心竞争力等综合素质。与第一代相比,第二代物流不再是全人工配送,而是通过半自动化、半人工的方式,将各类商品从区域大库分拨运送到区域内的二级城市;第三代则完全执行了智能全自动,苏宁与世界先进的物流技术与设备供应商——德马泰克合作,引进先进的准时化精细管理配送系统,实现更高级的3C小件配送能力,从而节省了过去因从大区到分区配送所产生的时间成本,以及长途运输、收发货、清点入库等繁复的管理成本,在一个区域内完成自我配送。

  创建第三代物流模式考验的是苏宁的整合创新能力,苏宁必须融合所有的第三方智慧资源。除了引进德马泰克硬件设施之外,苏宁还与IBM共同开发了独具特色的WMS(仓库管理软件)和TMS(运输管理软件)系统。通过WMS系统,苏宁实现订单管理、库存管理、收货管理、拣选管理、盘点管理、移库管理,实现了管理条码化和仓库作业的实时监控;通过TMS系统,提高配送服务响应时间,提高车辆资源利用率,将电子地图、GPS全面用于零售等配套的服务行业,实现准时配送。

  延伸阅读ⅠYanshen Yuedu

  十年后的苏宁什么样  

  10年后的苏宁电器将变成什么样?其实这是一个没有人能在现在描述清楚的问题。即使苏宁电器拿出了一份详细的未来10年的战略发展规划。就像曾经站在千禧年的我们无法预知今天的生活一样。但是,在下一个10年的发展历程中,苏宁应该避免什么问题,这是清晰的。

  在6月18日苏宁电器未来10年战略发布会上,董事长张近东的嗓子因为给官员讲课而变得特别沙哑。在他努力完成的演讲中,开篇即强调了两个问题。第一,苏宁电器要防止因为规模过大,而变得大而不强。第二,苏宁电器要防止因为发展过快,而失去稳健。

  听上去,这是所有做企业者的老生常谈。但是,这两个问题对于今日苏宁,却极为关键。作为一家连锁巨头,如果说过去要做大,首先是竞争压力所迫,那么今日已经领跑行业的苏宁,很容易在自我扩张的惯性中迷失自我。其次,中国家电连锁业过去10年一直处于高速发展期,所有试图给这辆高速列车泼上一盆冷水的人,最后都是自己先出局了。自2009年,苏宁提出营销变革以来,苏宁其实是在小心翼翼地在大市场环境不变的情况下,试图找出新经济形势下的一套更先进的游戏规则,但与此同时,苏宁必须与整个行业的惯性做斗争,不要因此而自己先翻车。如何稳健中实现转型,这是一个莫大的考验。

  仅从一些指标和名称的变化上就能够看出苏宁变革的决心,例如,苏宁现将门店分为四大类型(超级旗舰店、旗舰店、精品店、邻里店),改变沿用了多年过去的三分法(旗舰店、中心店、社区店)。例如,苏宁将原来的营销总部分拆为运营总部和采购总部。并将北京市场的干将范志军调往南京任运营总部负责人。

  苏宁电器副董事长孙为民表示,这些变化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自主采购和自主销售。

  现在,苏宁希望在上游(对供应商)和下游终端(对消费者)都获得真正的自主权,这确实是一个可怕的雄心。

  阻力也来自很多方向,越来越被消费者广泛接受的网购形式,或是传统家电售卖形式的最大颠覆者,这一点,苏宁易购的管理团队深感“压力山大”。同时,苏宁能否按照计划在2015年之前完成其物流布局(在全国建成60个物流基地),无论对于其实体门店还是网购平台,都几乎是生死攸关的事情。因为按照已经公布计划,苏宁的电商对手们应与其同时完成自建物流体系的建设,不用提早,谁能按时到达自己设定的终点,谁就很有可能赢得最终的胜利。(房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