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抒怡
一年一度的商界盛典——“2011商会大会”于5月27、28日在上海展览中心隆重举行。本届商会大会以“中国制造的集体反思”为主题,讨论中国制造业的战场与出路。分别就中国制造的PE机遇、女企业家财富投资、生物医药产业投资、艺术品投资、创投对接、新兴产业投资等多个话题展开头脑风暴,帮助民间资本拓宽掘金渠道。各商会还拿出绝活、将名特优商品纷纷搬上商会博览会展示。
本届大会由商会网主办,APEC中小企业服务联盟中国委员会、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世界经济贸易联合促进会、亚太投资联盟促进会、中国投资研究院、中国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等单位联合主办。
中国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协调中心主任、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副秘书长秦志辉,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王忠明,商会网首席执行官何振明等嘉宾受邀出席并致辞。方太集团董事长茅理翔、金蝶董事局主席徐少春、皇明太阳能董事长黄鸣、汉庭创始人兼CEO季琦、南南全球技术产权交易所总裁林健等以及近千家国内外商协会会长、企业家出席大会。
“中国制造”的伟大路线?
民营企业家集体反思
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国;如何让中国制造变得更伟大,是本届商会大会重点探讨的话题。论坛上,经济学家们分析解读十二五期间中国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形势,民营企业家们分享一线商战经验,与会嘉宾们在畅谈中集体反思:中国经济转型期,制造产业的发展模式,转型出路在何方?中国制造从放眼世界,到征服世界市场,下一个突破的战场,恰恰是挖掘中国内需,赢在家门口。
商会网CEO何振明先生表示:自2010年首届商会大会倡导“新产业、新模式、新领袖”主题起,商会网逐步坚定了以民营企业的草根力量推动中国微观经济长足发展的决心,在2011年商会大会中集体反思“中国制造”及其所带来的巨额国家和个人财富的延续与拓展方向,即是这一决心的浓重落笔。
在全球经济复苏的起步阶段,“中国制造”面临的是危机还是契机?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先生在“中国制造的全球化机会”演讲中为到场嘉宾剖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的优势、劣势、机遇、风险以及战略重点。
制造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体和支柱。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也牵引着制造业全球移动,而且这一移动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中国制造业成长的利器。作为商会榜样企业,方太集团董事长茅理翔、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徐少春等几位嘉宾就“制造业的家族传承”、“全球化时代下中国制造的管理模式”等话题介绍了各自在经营中如何将中国制造推向世界的成功经验。
“中国制造”的瓶颈突破?
商界精英理念碰撞
华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宗佩民为嘉宾们分析了“浙商瓶颈·民企宿命”。浙商原本大多是外向型经济,基本是做半成品、成品出口,在欧美需求相对低迷,庞大国内市场蓄势待发的当下,企业纷纷转型进而树立自主品牌、抢占内需。低成本的代工时代已经过去,随着劳动力、土地和资源成本的提高,企业正面临品牌升级的必然选择,唯有打造核心竞争力来获取微笑曲线前段的高利润。
一轮演讲后现场的嘉宾们早已产生了共鸣,“中国制造业的瓶颈”在哪里?台上嘉宾们侃侃而谈。纷纷就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困难相互支招,努力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取得定价权,为中国制造业谋求突破和发展。
经过一番理念碰撞,南南全球技术产权交易所总裁林健与大家共同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制造业转型”。在全球竞争背景下看,中国企业的奋力转型也是形势所逼。后危机时代,有规模、有抱负的企业必须对核心技术研发有所考虑,从而提升对产业链的控制能力,否则会在全球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
汉庭创始人兼董事长季琦也阐述了“中国制造·中国服务”应具备国际化管理理念。他受自己亲身经历的启发提出了“中国服务”的概念。季琦相信,“中国服务”必将取代“中国制造”成为中国企业新的成长力量。在中国,要建立一个大而持久的优秀商业机构,他信奉“高效管理+优秀企业家”的成功模式。所以,除了有远大的理想和澎湃的激情,更要有一流的管理团队,来保证达成目标,追求卓越!
“中国制造”的迷局突围?
与会嘉宾掀起头脑风暴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郁义鸿就“提升中国制造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为在座的企业家们梳理管理思路。郁教授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为企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见解。
如何在家门口做国际品牌,不走出去也可以做国际品牌。皇明太阳能董事长黄鸣先生围绕中国制造阐述从“无魂、无技、无店、无牌”到“创想,创意,创新,创造体系”的发展体系。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强大,遇到的贸易壁垒也就越来越多。于是论坛尾声,嘉宾们就“中国制造的出路在哪里?中国制造是否更应该赢在家门口?”进行第二轮的头脑风暴。嘉宾们思维碰撞,火花四射,在企业家主持人袁岳的精彩主持下一致认同:企业人才结构的调整是制造业企业战略转型的根基、对内需的准确把握和精益求精的服务是制造业升级拓展的推手、而形成比国际品牌更具溢价的本土品牌认知则是中国制造打破迷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