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02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财务再造 天物重生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天物集团这个背负了沉重历史包袱的商贸流通公司,在连续改制的背景下,通过一系列的财务再造,从资金链条上打通了“王者归来”之路。

  □ 马 丽

  

  2010年天津物资集团(以下简称“天物集团”)年销售收入近1500亿元,利润5.7亿元,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商贸流通企业。更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天物集团一直保持着年均60%的销售增长速度和超过80%的利润增长速度。

  而就在几年之前,这家“巨无霸”还是一个负债缠身、银行授信不高的问题企业。在天物集团担任财务部部长19年的赵玉民,介绍了这家中国第一商贸流通企业的财务再造历程。

  

  打开融资通道

  

  无论在艰难时期还是在扩张时期,融资一直都是天物集团财务管理中的主基调。据赵玉民介绍,在其融资份额中,银行融资占比超过80%。

  对于这样一个以融资为支撑的商贸流通企业,一度因为集团资信状况难以扩大融资。“当集团1999年改制的时候,银行贷款仅有20亿元,而集团自有资金又被历史债务占死,资金匮乏制约了集团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所以当时该集团定下的财资策略主要就是提高资信,加大融资力度。

  赵玉民表示,这主要通过企业重组和资产整合实现。集团原有二三十家老企业,下属子公司600多家,但发展参差不齐,有的甚至亏损或已不经营。集团便将优良资产剥离注入新公司,从而改善新企业的资信状况。同时为了防范企业老问题影响新企业的授信,当时只限于成立的新的企业来争取融资,主要以浩通公司及其后来陆续由该公司再投资组建系列“通”字子企业为主体,其他公司资产为其服务,从而将集团与新企业在资信上实现了分离。

  在这样的调整之下,融资额从1993年第一次改制时的不到20亿元扩大到2008年的200多亿元,成为天物集团发展最快的时期。“当然这和集团对银行历史债务不避不推、积极偿还也有很大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资信水平。”赵玉民表示,即使是最困难的时候,集团及所属企业对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贷款没有出现过一天逾期和挂息。

  当然,面对当前高企的融资成本和艰难的融资环境,天物集团也开始积极探索融资形式多样化。“2010年从银行间接融资300多亿元,仅利息就高达8亿元。”赵玉民明确表示必须走直接融资渠道。

  由于原来历史包袱涉及的相关问题,资本运作一直是其财务管理中的弱项,发债和上市在天物集团的历史上一直处于空白。不过现在天物集团正在努力补上这一课。该集团计划今年9月份左右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第一期企业债。目前集团已经接触了四五家银行,而且正在做发行的方案和日程的推进工作。

  在他看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债不仅可以扩大企业知名度,也意味着银行对企业实力的认可,不但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得融资,而且还有助于在银行获得更多的授信。

  另外该集团也正在酝酿上市。集团未来会走分拆上市的路径,二级公司中成熟一个上市一个。目前计划先拿出两个资产相对更良性,规模较大,盈利水平也较好的公司尝试运作。但是由于商贸流通行业的高负债现状,他们认为对上市应持有谨慎的态度,今年是培育期,争取明年实现上市。

  

  强化盈利能力

  

  在商贸物流这个“红海”领域,过度的商业竞争使得行业的整体利润每况愈下,2010年天物集团整体的销售利润率仅为0.4%。改善盈利能力低下的局面目前已成为集团的核心任务之一,而要诊治的药方即“开源节流,双管齐下”。

  房地产项目是天物集团“十二五”规划中18亿元利润的主要来源。不同于传统房地产开发项目,天物集团的房地产项目解释为盘活存量资产和增加固定资产更为贴切。

  天物集团房地产开发项目有多种形式,包括自身的存量资产再整合或再置换;跟国资委下属资产管理中心合作,整合已退出市场的工业企业的地产。“这些做法的收益要远高于集团进销业务收入。”他们对此创收之举非常看好。“天物集团500多亿元的总资产中,固定资产只占不到10%,此举不但可创收,还可以增加固定资产规模,进而可增加融资规模。”

  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节流也意味着创收。作为国内规模最大商贸物流集团,天物集团办公环境之简朴令人惊讶。赵玉民笑言,天物集团从1975年搬入之后,桌椅橱柜之类的就基本没有更换过,“节流方面主要从降低进货成本和融资成本,压缩运营费用和管理费用入手。”

  在赵玉民看来,财务工作不单是单纯的管理或控制,本身也是负有经营职责的职能部门,“比如贴现严格按照经营需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等等,从而实现财务本身的价值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