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吉昌 杨家荣
记者从我国锻压机床行业排头兵企业——江苏扬力集团了解到,“十二五”期间扬力将实施两步走的企业发展战略:即用2年时间决战50亿,产销规模在“十一五”期末基础上翻一番;再奋战3年,到2015年实现产销规模100亿元,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在“十一五”基础上翻两番。今年一季度末,扬力实现销售额7.2亿元,创利税95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5.6%和22.7%,居国内同行业之首。据此,记者近日专题采访了扬力集团董事长林国富。
问计专家学者
创新箭在弦上
林国富董事长向记者介绍,机床工业作为基础产业,肩负着提高制造技术与装备水平的重任。“十二五”期间扬力如何在更高层面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把企业做大做强,成为他们探索与实践的紧迫课题。在跨入“十二五”伊始,扬力集团别出心裁地邀请国内知名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的权威专家前往把脉问疹,探讨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思路与战略。
记者参加了扬力集团在扬州迎宾馆丹桂厅举行的“扬力‘十二五’创新发展专家研讨会”。会上,林董事长开门见山地说:“坐在扬力看扬力,很容易沾沾自喜;跳出扬力看扬力,方知天外有天。在国际大环境日新月异、全球金融后危机经济瞬息万变的特定时期,扬力需要指点迷津的真知灼见。”
座谈会上,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济南、西安等地的20多名专家,按照国家“十二五”发展战略和国际发展态势,结合扬力企业现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为之梳理出40多条企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策略、新举措。国家锻压机械质检中心常务副主任黄久晖、解放军理工大学教授张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院长楼佩璜、江苏机械设计研究院院长傅东荔等专家、博士,也分别就提高产品可靠性、走低成本扩张路径、建设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实施工序相对集中,扩大资源综合利用,妥善处理产品研发与产品更新换代技术层面的关系等,提出了数十条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积极性建议。林总坦诚地说:“古语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天我要讲:教授一句话,能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专家一个点子,能让我们创造可观的效益。”
实施“116”工程
凸显产业化优势
挑战“十二五”发展目标,实行产品与产业转型升级,扬力起步于2009年发起的“116”工程。林国富董事长向记者介绍,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是根据国际科技进步新优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致力于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节能环保、清洁安全的高附加值现代产业体系。而改造提升现代装备制造业则更是发展新型工业化的重中之重。毋庸讳言,我国装备制造业目前总体还处于中低端状态,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在于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品种质量,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原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化水平,增强产业化整体配套能力,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林总坦言,扬力集团于2009年初作出决定,挑选16种处于中低档水平而又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机床系列产品先期进行创新型改造攻关,以期通过在性能、精度、外观、内在质量、噪音、节能环保等技术方面和质量领域的更新换代,逐步将其由产品低端提升到产品的中端乃至高端水平。据2010年底的产销统计,扬力5大制造公司参与“116”工程的16种产品累计销售7436台,创销售额122132万元,同比累计增长50.6%,占集团当年销售总额的48.8%。
布局“十二五”战略
构筑百亿扬力
发展高端机床制造业,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实施国际高端产业链对接,是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战略目标。林国富董事长向记者介绍,经过集团两年多的潜心钻研,一种具有国际前瞻性技术的J39-1500型闭式四点多工位压力机由扬力重型机床有限公司研制成功,并于去年年底交付终端用户——全球500强的美国伊莱克斯公司。扬力液压设备有限公司研制的YL34K-250型数控液压设备已投放上海大众汽车覆盖件制造厂,成为该企业首台套国产高精密汽车覆盖件柔性生产线。与此同时,一种被列为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大型电子伺服三坐标多工位压力机近日通过了江苏省科技厅组织的验收。这充分表明扬力拥有了国际前沿技术话语权,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条件。
“十二五”期间,扬力的发展战略重点是:立足于自主创新,着力于装备化服务,实施规模化经营,走集约化发展道路,打造百亿元扬力,巩固全国同行业排头兵地位,努力将扬力建成拥有国际知名品牌的锻压机床行业“旗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