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晓生 潘志卿 林志东 陈加松
“十一五”以来,南安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招商选资和项目建设系列年”活动为载体,大力实施“回归创业”工程,以“两区五市场八基地”为抓手,实现产业、基地、市场联动发展,县域经济竞争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时期是南安落实“两个加快”、推进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决定性时期。在这期间,南安市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形成石材陶瓷、水暖厨卫、鞋服轻纺、机械装备等四个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现代创业创新型经济强市,力争2015年挺进经济总量超千亿、财政收入超百亿元县市行列,努力走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第一梯队前列。
回顾篇
砥砺拼搏结硕果
2006年,南安市率先在全省实施“回归创业”工程。五年来,南安市充分发挥300多万南安籍港澳台侨胞、40多万在外工商业人士,以及海外联谊会、世界南安青年联谊会等海内外乡亲联谊平台和异地商会组织的优势,在全省首推“回归创业”工程,积极动员海内外南安乡亲参与家乡经济建设。同时,该市还全力打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设立县级行政服务中心,推行网上并联审批、审批“绿色通道”,并制定实施为企业排忧解难的60条措施、扶持企业发展的19条举措等优惠政策。该工程实施五年来,南安累计引进落地内外资项目782个,总投资达398.8亿元,投资项目涉及建材、光伏电子、五金机械、石油化工、造纸、家私、服装、针织等20多个行业。“回归创业”工程有力地助推南安跨越发展,南安县域经济竞争力持续提升。
在“回归创业”工程的带动下,南安已呈现出“传统新兴携手发力、产业升级好戏连台”的喜人发展局面。石材、水暖等传统产业强势挺进,石材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已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材产业基地;水暖行业成为国内潜力最大、配套最完整、水暖名牌企业最集中的产业集群。光电信息和装备制造两大新兴产业迅猛崛起,泉州(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基地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合作基地”、“福建省光电产业园”等称号,共引进光电项目58个,总投资66亿元;南安被确定为“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南安)重点基地”,装备制造产业规模位居全省前列,滨江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已引进企业77家,总投资达45亿元。
展望篇
开拓奋进谱新篇
“十二五”期间,南安市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以“11255”倍增计划为目标,努力实现“六大指标翻番”。
蓝图已绘就,再迈新征程。今后五年,南安将以海西现代创业创新型经济强市为发展定位,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大力开展“创新发展系列年”活动,从2011年至2015年分别以创新发展行动年、推进年、奋进年、深化年、提升年为主题,组织实施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方式创新、科技引领创新等“创新发展十项行动”;继续深入实施“回归创业”工程,积极引导更多乡贤回乡投资创业;加快建设特色制造业基地,致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品牌经济影响力,奋力推进南安县域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中,南安将以市场为引导、以项目为依托、以产业基地为载体,着力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做大做强石材陶瓷、水暖厨卫、鞋服轻纺、机械装备、光电信息等五大优势产业,构建具有南安特色的“5+1”现代产业体系。与此同时,积极鼓励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增资扩能,壮大规模以上企业群体,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主业突出、实力雄厚、带动作用明显的大企业大集团,打造资本市场的“南安板块”。
今后五年,南安将更加注重引进、应用先进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按照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循环型产业、循环型企业、示范性工程、节能工程,推动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以建设省新再生资源交易市场为重点,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引进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理念,引导企业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建立低碳产业结构,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力争到2015年,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排放和万元GDP能耗等节能指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而今,站在“十二五”开局的历史起点上,爱拼敢赢的南安人正以抢抓机遇的胆气、超越自我的豪气、敢于创新的勇气,锐意进取,奋勇拼搏,为南安建设海西现代创业创新型经济强市,谱写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篇章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