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27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用艺术解读品牌能量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钟天阳

  

  Dior Lady“我之所见”艺术展日前在上海开幕。作为时尚界的经典包款,Dior Lady系列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早已不局限于时尚本身,品牌和艺术家们都在积极尝试,去探索“她”更多的解读方法。

  1995年,Dior Lady手袋在诞生之初便成为法国第一夫人赠予戴安娜王妃的礼物,自此成为时尚界的经典包款。这一次,经典Dior Lady手袋作为艺术创作的灵感缪斯,在全球著名的摄影师、视觉艺术家、雕塑艺术家、电影制作人的手中碰撞出独一无二的火花。2011年5月13日,Dior Lady“我之所见”艺术展在沪举行。数十位艺术家的Dior Lady作品在上海恒隆广场中庭上演,并将持续至6月15日。

  在并不算空阔的展厅中,密集展示了十余件立体雕塑作品和数十件摄影作品。而在展厅中心的放映室中,三部电影制作人特别拍摄的短片也在同时播放。其中最吸引目光的也许就是瑞士艺术家奥林匹亚·斯卡瑞(Olympia Scarry)充满爆破感的玻璃雕塑:一只以玻璃塑造的手袋自两侧爆裂开来,仿佛捕捉了一枚子弹贯穿包袋的震撼瞬间。斯卡瑞对材料的选择反映了能量在思维和物质中穿梭的不确定性,而玻璃材质的罩住的暴力形象反映了脆弱与强大、保护与侵略之间不稳定的平衡。最终令这件名为“淑女驾到2011”的艺术作品展现了当今女性的力量和不破不立的毁灭之美。

  而另一件出自日本雕塑家名和晃平(Kohei Nawa)的作品同样极具个人风格。在他的作品“PixCell-Bag,Dior Lady,Grey and Silver Python”中,主体就是一个蛇皮Dior Lady手袋,手袋之上覆盖着密集的透明玻璃珠,类似巨大化的露珠一般。一方面通过蟒皮上的露珠夸张地赋予包袋生命,另一方面又传递出自由解读的概念:从外壳看进去,物品自身的纹理和色彩被过滤和散射进无数个独立的“棱镜”中,成为窥探包袋独一存在的视觉媒介。

  相对而言,在墙上展示的摄影作品中,更容易让人解读到与故事有关的艺术畅想。“在这个作品中,我虚构了一个年代,虚构了一个场景,让一个带着假发的女人出现在一个不知名的地点,经典的Dior Lady包一直伴随着她,我想让她置身历史的某一刻看到平凡生活中的一个奇迹。”作为展出中唯一的中国摄影师,时晓凡将女人与包袋安插在不受局限的时间与空间里,衣着鲜艳的女人与包袋留下一个引人遐思的背影。

  在这些作品的包围之下,放映厅中的四部短片《一个女人,四个城市》系列显得很有主角气场。这个四部曲均由奥斯卡影后玛丽昂·歌迪亚(Marion Cotillard)演绎,分别以巴黎、纽约、上海和伦敦为背景,讲述四个截然不同的、关于“女人与包袋”的奇妙故事。

  而其中备受期待的自然是上海篇,导演大卫·林奇(David Lynch)描绘了一个“悬疑”故事:一个蓝色手袋云雾缭绕金光四射地突然出现在宾馆房间,不知所措的玛丽昂随即唤来两名保安一起疑神疑鬼……虽然影后的演技毋庸置疑,但在两名经常疑似想不起英文台词的扑克脸保安面前显然还是力不从心。

  事实上世界时尚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诸多造势内容中,结合中国元素拍摄一部展示时尚文化的“微电影”已是一个众人皆知的讨巧途径。但这种短片的难度在于把握好主题,如果电影本身关注的内容没有叙述好,很容易变成一部尴尬的加长版广告。相比之下,这次展览中另外三部电影对各自城市文化的解读就显得顺畅精致许多。

  展览中还设置了一个互动设计的操作台,参观者可以在经典的款式上选择搭配自己喜欢的色彩图案和材质,设计出独有的样式。即时显示的设计作品里,箱型外表,米字藤格纹绗缝、两根短把手,一根长肩带,金属Dior字母吊坠装饰——从这些不变的元素中可以窥见当时Dior品牌设计总监奇安弗兰科·费雷(Gianfranco Ferre)的风格理念。这种稳健的风格一直随着时代变化,色彩从沉稳的黑色、红色,到清新的米色和白色,再到活泼的粉红色和激烈撞色,质地也从软羊皮到牛仔,从蛇皮到鸵鸟纹……而这次的展览便是将这种变化推向极端的大胆呈现。也许这就是经典款的文化能量:在不变的款式中获得多变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