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流动性不断收紧,企业怎么“找钱”?在济南举行的“2011年中国高成长企业及投行领导人峰会”上,财政部财政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摩根大通亚太区董事总经理、中国投资银行副主席龚方雄“把脉”中国当下的经济热点,并为之开出了“药方”。
去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向稳健回归,通过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及加息,流动性不断收紧。
货币政策紧缩已到临界点
不少经济学家分析认为,加息是应对高企通胀的首要“利器”。刘尚希对此持有不同观点。他认为,目前央行的货币政策收缩得已经差不多了。“如果货币政策继续紧缩,将对经济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带来较大的影响。随之而来的,将是严峻的就业问题。”刘尚希说。
当下,老百姓普遍感觉“钱毛了”,东西越来越贵,不少人将其归咎于“通胀”这只老虎。刘尚希说,其实不然。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多了,它跟物价上涨没有必然联系。长久以来,货币数量论主导的“货币供应量一扩大,物价肯定要上涨”的解释,在当下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现实中,是非常片面的。因为除了货币的数量外,货币在不同的状态下,对经济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说,当全球经济发展到以资本、以金融为核心的阶段时,不能沿着过去的老框框来看这个问题。
境外融资成本低
国内不断收紧的流动性,让众多企业觉得“拿钱”越来越难,融资成本也居高不下。龚方雄为企业支招:中国的融资渠道非常狭窄,有条件的企业可到境外融资。
龚方雄说,虽然中国处于加息通道中,但国际市场的流动性却很充足,且有进一步泛滥的可能。首先是美国一直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现在北非战乱引发油价高企,会拖累美国经济增速,所以美联储会谨慎推迟加息。另外,遭遇大震的第三大经济体日本,下半年会展开重建工作。但日本政府债务累累,其国债占GDP比重200%多,所以日本重建只能靠“印钱”。据此,美元和日元都会走弱,而在美元和日元走弱的过程中,是伴随着美国和日本向全球输出流动性的过程。所以说,未来一段时间,境外这种流动性的泛滥,会使得融资环境非常宽松。
现在,已有不少内地的企业到香港、到海外去融资,除了直接发股,各种债权融资非常活跃,包括高息债、可转债、可换债,以及投资级别的债券或跟股权相关的各种金融产品等。最关键的一点,境外不仅有丰富的融资渠道和产品,而且融资成本也很低。举个例子,如果是发可转债和可换债,因为美元利息现在很低,在国外的融资成本基本上是一年2%到3%,投资性企业5%到7%,即使是高息债,也就是10%左右,再刨去人民币升值的因素,成本就更少了,现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每年至少3%到5%。所以说,在境外融资一年的利息成本在2%左右,有的甚至不用支付利息或者是负利率。反观国内,现在一年期人民币贷款的利率已经到了百分之六点多。
龚方雄说,境外融资的方法,目前适用于在国外有资本市场平台的企业。不过,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未来5年这个渠道有望会打通。
直接融资是大势所趋
龚方雄说,2009年,中国的贷款规模是9.5万亿,这属于间接融资范畴,企业在市场上发股、发债加起来总共是8000多亿,这是直接融资。而在发达国家,直接融资远远大于间接融资,企业找钱主要是通过资本市场,而不是向银行贷款,所以在发达国家直接融资规模一般超过50%。
为什么直接融资是大势所趋呢?因为直接融资是把企业的风险、企业成长的风险,分担到社会的各个阶层,甚至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分散。以美国金融风暴为例,其风险就是由全球来承担的。美国通过资产的证券化和融资渠道的全球化,把经济成长的风险分散到了全球,这正是所谓直接融资的美妙之处;如果过度依靠间接融资即银行贷款,这个风险就过于集中于银行体系,甚至会给国家经济带来毁灭性打击。
从当下来看,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正在上升,原材料成本也正在上升,如果融资成本降不下来,我国的经济成长就会有很大的瓶颈,如果融资渠道不能开通的话,经济转型也会遇到很大的阻力。所以,要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这不但会迎来资本市场最好的黄金10年,也是未来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
(王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