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21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故宫展品失窃案告破 故宫发言人鞠躬致歉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日前,警方经过58小时侦查,在丰台一网吧将故宫展品失窃案嫌疑人石柏魁控制,公安机关已找回部分被盗展品。

  

  通过指纹对比锁定嫌疑人

  

  石柏魁,男,1983年出生,山东曹县人。据知情人透露,石柏魁在2008年曾因非法携带管制刀具,被西城广外派出所治安拘留,留有案底。

  5月8日故宫被盗案发生后,警方通过指纹比对,锁定犯罪嫌疑人为石柏魁。此后,警方综合运用科技手段,掌握其相关网络信息,最终在石柏魁上网时将其控制。

  

  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经初步审查,嫌疑人石柏魁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已被警方刑拘。另据中广网消息,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嫌疑人石柏魁交代,其作案动机主要是因为缺钱。目前,公安机关已找回部分被盗展品,案件正在进一步审查。

  

  律师说法

  量刑取决被盗物品价值

  

  北京市翰盛律师事务所律师郭召利介绍,5月1日施行的刑法修正案草案(八),对盗窃罪罪名量刑改为最高无期徒刑。“在修法之前,盗窃珍贵文物罪的最高量刑是死刑。”郭召利说,不过,需要考虑的量刑因素很多,包括文物价值、造成的社会影响等。

  郭召利认为,盗窃故宫的影响肯定很大,不过,最终考量被盗物品的价值,量刑会不一样。

  

  故宫发言人鞠躬致歉

  

  日前,故宫博物院和香港两依藏博物馆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故宫就失窃一事向社会公众和两依藏博物馆道歉。

  发布会一开始,故宫博物院院长助理、故宫新闻发言人冯乃恩说,展品失窃,他的心情很沉重。他代表故宫博物院向社会公众鞠躬道歉。

  “无论什么样的原因,在故宫博物院发生展品失窃是令人遗憾的事件,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冯乃恩说,今后会采取所有能够采取的措施,提升安保水平,保障所有在故宫的收藏品和展品的安全。随后,冯乃恩再次起立,向两依藏博物馆馆长王夏虹女士鞠躬道歉。

  

  被凿洞墙体为装饰墙

  

  冯乃恩介绍,5月8日当晚,故宫内岗人员在院内发现一名可疑男子,在询问过程中,该男子逃跑。故宫当晚集合值班人员、驻院派出所和武警力量,搜寻一夜未果。直到第二天上午,故宫开放管理处人员进入斋宫时,发现展品失窃,随即上报。

  故宫展览部副主任马继革说,通过照片核对,初步确定9件展品失窃。当天下午,在东侧城墙下,故宫工作人员捡到两个盒子,经确认是失窃展品中的两件,其中一件已有损坏。

  针对此前网上传言的故宫被“凿洞盗宝”,马继革介绍,展厅现场一堵很薄的墙上有一个大洞,但此墙是为烘托气氛所做的装饰墙,并非实体墙。

  

  “三类大案”将挂牌督办

  

  10日,国家文物局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博物馆加强文物安全工作。不达标的文博单位,在达标前不得对外开放。

  另据报道,近日,公安部副部长张新枫表示,今后凡发生盗掘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和省级文保单位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盗窃珍贵文物,倒卖国家禁止经营文物的“三类大案”,一律列为公安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挂牌督办案件。

  20年前丢失的五枚汉代潼关印一案还未破案,今年5月8日,一名被警方认定为27岁的男子偷走7件展品,证明有着“京城第一保卫处”之称的故宫,也并非“铜墙铁壁”。

  最让故宫员工遗憾的是,曾与此盗贼“亲密接触”,并有诸多机会提早发现或者抓捕他,但都错过了。

  究竟是哪些环节出现疏漏?故宫新闻发言人冯乃恩对媒体的疑问,作部分情况说明。

  

  问题1

  

  疑犯为何能逃过清场

  

  犯罪嫌疑人如何能躲过故宫清场。对于此问题,故宫方面未回应。

  综合故宫以前5起有定论的失窃案件,盗贼均为闭馆前藏匿于宫内,于是每日清场便格外重要。除了人海战术的清查之外,还会用警犬搜查。来自故宫内部的消息,斋宫等部分东线区并未采用警犬清场措施。

  

  问题2

  

  报警器为何没响?

  

  故宫展览部副主任马继革说,经公安部门允许,他进入展厅后看到一堵很薄的墙上有大洞,此墙是展览为了烘托气氛所做的装饰墙,并非实体墙。展厅西侧朝北的展柜,他看到展柜内部很凌乱,有些展台上是空的,现场经过照片的核对,初步确定9件展品失窃。

  报警器为何没有作为?新闻发言人未对此回应。

  追访:

  近日,故宫一位安保人员介绍,5月8日晚上,保卫处值班室曾发现“警报”,斋宫所处的东区停电了。

  “以为是雨天线路故障。”该人士说,以前雷雨天气也出现过雷击事故,值班人员没有联想到盗窃,便没有深入斋宫查看。“小偷自由得很,可以在里面任意行窃。”故宫工作人员推测,电是盗贼切断的,报警系统也就失灵了。

  失去技防的故宫,依照安防预案,还有物防、人防和犬防。物防除去防暴玻璃、铁窗、栅栏等,最重要的还有高墙。

  宫墙凿不开但可以翻过去。“那是一根电线帮了他的忙。”故宫一位安保人员说,这根电线是以前施工时遗留在上面的,借助电线,盗贼爬出了斋宫宫墙。

  

  问题3

  

  发现可疑人 为何追丢?

  

  冯乃恩说,5月8日22时30分许,故宫内岗人员发现一个可疑人员在院内走动,发现之后进行盘查。盘查中,安保人员向保卫处作有关情况电话汇报,但在打电话过程中,犯罪嫌疑人逃跑了。

  随后,故宫动用了在院所有值班和备班人员20多人,也向故宫驻院派出所通报,同驻院武警一起,在院里搜索工作持续一个晚上。

  追访:

  “身蹭红漆。”故宫有关安保人员介绍,该名内岗并未将嫌疑人带至保卫处或者报警,而是令其蹲下,现场自行审问如何在清场中漏网。

  “当内岗人员询问可疑人的时候,他就噌一下子跑了。”故宫一位内部人士介绍,“我们的这名员工是位老同志,而嫌疑人是名小伙子,没追上。”

  

  问题4

  

  相关人员是否涉嫌渎职?

  

  冯乃恩说,发现可疑人时,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安保人员只是执行有关规定,进行盘查。

  “后来已经集合所有力量搜索,确实没找到这人,很遗憾。”冯乃恩说,摄像头拍到了犯罪嫌疑人,但不知道犯罪嫌疑人怎么走的;9日8时20分,故宫开放管理处人员进入斋宫,发现展品失窃,第一时间向保卫处、院领导汇报,保卫处向警方汇报。9日下午,经前期侦查,公安部门允许展览部副主任马继革进入现场。核查到9件展品失窃。

  同时,故宫保卫处向国家文物局和文化部汇报。

  追访:

  故宫安保人员称,驻故宫派出所和工作人员搜寻一晚上无获,面对门口拥堵的游客,“不得不开了门”,当数以万计的游客涌入,再寻嫌犯真如大海捞针。”

  “现场破坏了,布满了游客的脚印。”故宫保卫处的安保人员说,故宫墙高10米,不可能爬上去。

  来自故宫内部消息,当夜值班安保人员、保卫处相关负责人都在被问讯中,他们是否涉嫌渎职还待权威部门认定。

  

  问题5

  

  各殿宇安保力量不一?

  

  冯乃恩说,故宫所有文物展品,都按同一安保级别处理,不会因为合作方不同、展品不同有所差别。但防卫措施不便对外公布。

  资料显示,故宫安保人数超过240人,下设警卫队、技术科、防火科等8个科室。故宫每天闭馆后,还有至少1600个防盗报警器、3700个烟感探测器和400个摄像头在运行。

  依据预案,故宫的纵深体系,被区分成防护区、监控区和禁区。冯乃恩说,去年10月,故宫开始兴建新的中控室,目前工程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才能把新增所有设施到位,老设施可能还存在问题。

  (摘自《新京报》)

  ■相关链接

  故宫五大失窃案

  据《人民公安》2010年第19期《故宫珍宝馆里的五起盗宝案》报道,建国以来,北京警方有记载的故宫盗宝案一共发生了5起。

  

  1、故宫盗宝第一案

  

  1959年8月16日清晨,工作人员打开养性殿门时发现靠近地面的一块大玻璃碎了。经清点,被盗的是西间展厅的首卷柜,里边陈列着14页金册、10页玉册、5柄玉雕花把金鞘匕首及金钗、佩刀等文物。其中,14页金册中的8页和5柄玉雕花把金鞘匕首不翼而飞。当年11月12日,因形迹可疑,20岁的山东来京学生武庆辉带着赃物及现金坐火车时被乘警抓获。

  

  2、孙国范案

  

  1962年4月16日夜,盗宝贼孙国范先是藏在珍宝馆大门外厕所后边的阴暗夹道里。天黑无人后,他蹬着珍宝馆墙下的脚手架,翻进了珍宝馆。打碎展柜的玻璃后,他拿出了金碟金碗。紧接着,他又撬开一个展柜,把里边的两颗大金印装进背包后原路返回。此刻,故宫已被封锁,200多名民警和武警正等着他从高墙上爬出来。孙国范自以为人不知鬼不觉,其实,他一进入养性殿,警报器就把消息报告给了故宫保卫处值班室。

  

  3、陈银华案

  

  1980年2月1日上午,23岁的陈银华随游客进入珍宝馆,看中了养性殿展柜里的那枚硕大的“珍妃之印”。当天下午3点多,他趁工作人员开始做闭馆打扫时,溜进事先看好的珍宝馆门外东南的厕所。趁人不备,将重达13.6斤的“珍妃之印”盗走。最终,他还未走出故宫即被抓获。

  

  4、韩吉林案

  

  1980年夏天,韩吉林假装在养性殿与畅音阁之间参观,趁工作人员不注意,他身手麻利地翻墙进了一个小夹道,找了一个背阴的地方躺下等天黑。故宫闭门后,他也意图偷走“珍妃之印”,但他刚用石头敲碎养性殿玻璃门,就被赶到的警卫人员抓获。

  

  5、向德强案

  

  1987年7月,向德强参观故宫,珍宝馆养性殿陈列的乾隆皇帝用过的一把匕首引起了他的注意。随后,他隐藏在故宫角落里。天黑后,向德强翻进养性殿院内,走向养性殿。他试探着推了推养性殿的门,门一动不动。借着月光,他发现门上挂着一把大锁。没等他想到进入的办法,赶到的安保人员即将他抓获。

  (摘自《人民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