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梅阳
费用控制被很多集团企业列为头等大事。对于分子公司来说,一谈到费用,好像就是集团公司想对费用控制得更死,管得更严。其实费用控制的初衷并非如此,在管理成本与费用控制之间博弈,减少无谓的开销。总的说来,用好费用这根指挥棒,可以起到很大的正面促进作用。对于中国集团企业来说,首先是经验原则,虽然是不科学,但是最管用;其次是成本效益原则,将费用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使成本效益达到最优;再次是战略布局原则,如果属于战略产业,前期费用铺垫在所难免,如果是夕阳产业,或者集团不打算继续发展,那么费用控制方面就可以相对较严,不允许有例外的费用;最后是可实现原则,任何规定,操作,均以实现为前提,控制费用一定要有可操作性。
那么,对于集团企业来说,又有哪些费用控制模式,在管理费用成本和费用控制的效果之间达到平衡。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的集团企业的研究发现,集团企业总部对于分子公司费用控制,有六种模式。
模式一:总量控制,自由支配
年初集团总部下达收入预算目标和利润预算目标,分子公司根据收入目标、利润目标进行控制成本、费用。对于集团总部来说,优点是只控制成本、费用总额,操作简单;对于分子公司来说,权力下放,有利于充分发挥分子公司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同时,集团总部对于成本费用的控制过于粗放,对分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不了解,可能会失控,或者分子公司的谋反。
模式二:逐项上报,逐项审核
分子公司向集团总部上报各种计划,形成各项预算,集团总部逐项控制,分项审核。对于集团总部来说,按照费用项目逐项进行控制,可以对分子公司的管理活动进行源头控制,可以对下属分子公司的控制较为深入、细致,控制力度大。但与此同时操作成本高,要求集团总部对子公司的计划和活动了解具体、深入。另外对下属公司控制过于严格,容易影响下属企业的积极性。
模式三:分类管理,分类控制
分类管理、分类控制将费用分为变动和固定两大类分别设定方法进行控制。变动部分,如业务招待费、广告宣传费等,按照收入的一定比例确定费用总额,从而控制费用。不同的行业可以确定不同的费用比例。比例的具体值可以根据各行业前三年的平均数来确定,也可以参照行业对标进行相应的调整。固定部分,如办公费、折旧费、维修费、水电费等,按总额进行控制。总额的参考因素,如前三年的平均数、行业的先进数或平均数、集团下达的目标数等。企业的研发费用须单独根据研发计划报集团审批。对于下属企业发生的非正常支出应于发生时报总部进行审批。
模式四:行业细分,比例核定
按照费用总额占收入(或者利润)的一定百分比来核定管理费用。按照不同的行业分别确定费用占收入(或者利润)的比重。也可以将不同的行业分成几大类,进行管理。参考值可以为历史数据、行业先进数据或行业平均数。若历史数据与行业数据相差较大,每年在历史基础上上浮或下降几个百分点,逐步达到目标。也可以根据自我情况,重新设计一套,适应发展。比例核定操作简单,成本较低,按照收入(或者利润)确定费用,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模式五:整体外包,利润核定
相当于将企业承包给你经营管理者,预算不预算关系不大,但是你要上交利润。你自己是纯粹的利润中心,与集团总部挂钩不大,只要到年终将利润上交了就行了。或者你做好预算之后,在集团总部进行备案,也就是备备而已。平时拥有绝对的资金自由支配。充分调动下属公司的积极性,但犯错误的概率也是直线上升。
模式六:引进EVA,费用成本化
集团企业认为,资本获得的收益至少要能补偿投资者承担的风险。资本成本是经营所用资本的成本,是为补偿公司投资者,债权人所要求的最低收入。通过引入EVA,诸多费用均以成本化,诸如研发费用,具有长期效应的技能培训费用,人才培养等作为成本处理。由于EVA牵涉诸多会计调整,所以在运行过程中,首先要进行费用成本化的定义,以便具有可操作性。最终费用的考核转化成EVA净值的衡量。
以上六种费用控制模式,均具有不同的优缺点,集团企业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具体情况,量身采用,或者结合采用。一旦用好费用控制这根指挥棒,财务管理就迎刃而解,就能更好地为集团财务战略目标服务。
(作者系管理咨询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