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吸引了众多台港企业关注,第二届后ECFA时期浙台港民间经贸合作交流会期间,三方达成多个浙江海洋经济的合作发展项目的协议,总投资额达数十亿元。
□ 屈凌燕 段菁菁
本次交流会以“海洋经济开启两岸三地发展新空间”为主题,三地企业家共同探讨、洽商ECFA生效后的合作新空间,特别是海洋经济给三地企业合作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ECFA开启经济合作新时代
2010年两岸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开启了进一步经济合作的新时代。
浙江的民营企业家率先启动,去年9月,浙江民营企业发展联合会率领百余位民营企业家,首次踏上宝岛台湾,进行考察、交流,并与台湾工商协进会、香港世界华商联合促进会共同成功举办了“首届后ECFA时期浙台港民间经贸合作交流会”,开启了两岸三地企业合作的新时代,为两岸三地的民间企业合作奠定了基础。
今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浙江省委、省政府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作为重大战略部署。浙江海洋经济的大发展将成为浙江经济的新增长极。这些为浙台港两岸三地的民间企业开展海洋经济合作奠定了基础。
八仙过“海”方能显神通
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一直力挺民营企业发展而被广大民营企业家誉为“娘家人”的浙江工商局长郑宇民首先就想到了浙江的民营企业。他认为,浙江无人岛的首度开发、船舶制造的方兴未艾、海洋医药的初露端倪,包括舟山与台湾的直航等,都给浙江民营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他也表示,浙江民企在机遇面前应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那么,浙江民企应该如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呢?郑宇民认为,浙江民企在增长方式、资源利用、发展空间、发展模式等方面必须随之发生转变。
他解释说,在增长方式上,要从依靠投资拉动向海洋消费转变;在资源利用上,要从消耗资源向海洋资源的集聚、再造转变;在发展方式上,要从千军万马、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向组建航母集团转变,整体进入,分工协作,共同致力于航母的远航;在发展地域上,要突破地缘束缚,向国际化转变;在发展模式上,因海洋经济是新经济模式,定位要高,要从依靠手工作业向新经济技术应用转变。
郑宇民表示,民企进入海洋经济,是民营企业突破传统物理资源,发展浙江,跳出陆域、拥抱大海的时代已经到来。
找出差距求发展
郑宇民在发言时认为,浙江要发展海洋经济,一定要借鉴香港、台湾等海洋经济先行先发的地区,要向他们学习取经并加强两岸三地的合作。因为浙江跟台湾、香港的海洋经济发展相比还是有差距。
其一是海洋文化的差距。郑宇民说浙江的海洋文化是“海难、海防”的文化,重心在于如何应对台风,减少灾难带来的损失。香港和台湾是“海用、海利”的文化,重心在于如何亲近海洋、用好海洋资源。而浙江要把海难、海防、海用、海利形成统一的文化,就要有进取心。
“其次是对陆域、海域资源复合使用的差距”。 在郑宇民看来,在海洋产业定位上,浙江与港台也有差距。他说香港的港口既是实体港也是虚拟港,既是科技港,也是人文港,连续7年成为世界第一繁忙港口。台湾的渔产业集加工、生产、捕捞、销售、旅游一体化,这个水平浙江目前还达不到。要学习台湾、香港对海洋产业的定位和规划。
“海洋产业是一个产业链,浙江在海洋产业链整合方面也有差距。”郑宇民称还特别提到:“香港人卖游艇每艘两个亿。我们现在打造一条渔船最多200万。所以浙江与港台地区在海洋消费方面也存在差距。而新的消费热点在海洋经济里面可能变成一个现实”。郑宇民表示,台湾、香港本身是世界闻名的海洋经济模式典范,“他们对海洋经济的认知和实践值得我们学习”。
相关链接:
5月6日,百余名台湾、香港的企业家在浙江考察海洋经济,并参加由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联合会、世界华商联合促进会、台湾工商协进会共同发起主办的“第二届后ECFA时期浙台港民间经贸合作交流会”,共商海洋经济合作发展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