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激励不是大公司的专利,对于处在创业期或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来说,推行长期激励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民营企业之所以普遍寿命不长,除了缺乏商业模式梳理和战略规划之外,最致命的就是没有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人才激励模式,以致于在寒潮侵袭时不是抱团取暖,而是利益纷争或四散奔逃。
“形体小、资源少”是中小企业最明显的外部特征,也正是这种不足让它在人才的引进、保留、使用等方面处于被动。面对竞争对手的挖角,中小企业除了愤怒(对竞争对手)和苦口婆心(对人才)之外几乎无能为力。归结中小企业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难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释:
其一,薪酬缺乏吸引力,招人难。对于拟加盟企业的人才来说,薪酬无疑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对于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更是如此。微薄的薪水,当然对应着与之相匹配的人才。中小企业往往只能眼睁睁看着心仪的人才成为匆匆过客,也只能望洋兴叹。
其二,个人成长空间不足,留人难。知识经济时代,核心员工都非常关注自身的人力资本价值提升,对他们来说,在一个没有足够成长空间的企业内工作,会感到压抑乃至窒息。在这种情况下,外部的高额薪金和通畅的晋升渠道无疑对呼吸困难的员工充满了诱惑。
其三,制度缺乏规范性,管人难。在成熟的大企业,不仅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来指引员工的工作方向,而且有详细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这无疑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同时节省了管理成本。但对于在生死线上挣扎的中小企业来说,岗位说明书、作业指导书可谓一片空白,事必躬亲的领导也腾不出时间实施“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局可想而知。
其四,考核体系不健全,识人难。谈到人才甄选,最有效的莫过于绩效考核。对于缺乏标准岗位模型参照的中小企业,老板只能依靠自己的主观臆断,导致的结果是,核心人才是否选拔出来不得而知,但却培养出了一批跟老板走得比较近的“圈内人士”。
对于前途光明、现实惨淡的中小企业来说,长期激励如同甘露,不仅能够化解其激励基金不足的窘况,而且能够实现员工的自我激励,弥补管理制度不足的缺陷。具体来讲,中小企业引入长期激励能够产生四大神奇功效:
其一,延迟激励成本,缓解激励基金短缺难题。人力资源尽管是创造巨额财富的能量源泉,但若不与金融资本相融合,其价值也很难得以体现。对于发展资金相当紧缺的中小企业来说,如何抽取足够的激励基金用于激发人才的潜能?答案只有一个:用未来的钱!也就是说,在没有货币基金可提取的情况下,只有提前分配预期收益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开拓性、创造性。
其二,提供长期保障,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对于养家糊口的员工来说,绝大多数人都属于风险厌恶者,这也是缺乏安全感的民营企业不讨大学生喜欢的根源所在。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知名公司可以依靠自己的名牌,而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只能依赖于有公信力的激励承诺。签署长期激励协议、颁发股权证书,对于漂浮不定的员工来说,犹如吃了一颗定心丸,如此方能安心做事。
其三,减少过程控制,实现员工的自我激励。中小企业该如何引导并调控员工的行为取向呢?唯一可行的方法是实现员工的自我约束和激励。这不仅是节省管理成本的经济需要,也是开发员工潜能的发展需要。
其四,提升谈判能力,吸引优秀人才加盟。对于一个事业心很强的高级人才来说,在选择企业时,他看重的往往不是眼前利益,而是发展空间和长期收益。正因为如此,股权越来越成为吸引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金字招牌。中小企业尽管无法为心仪的人才开出百万年薪,但却可以授予百万股权。在现金和股权之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后者。
与上市公司和成熟的大型非上市公司相比,中小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面临的管理主题有其特殊性,故而实施长期激励时不能比猫画虎,否则必将“股散人散”。具体来讲,中小企业推行长期激励,应把控好以下四个关键点:
其一,做好人才的层次性分析,打造股权的“稀缺性”。股权之所以具有现金所没有的吸引力,一方面在于它具有较大的增值空间,另一方面也在于它的“稀缺性”。正所谓物以稀为贵,股权也不例外。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在激励对象的资格审查上坚持严格标准,为维护股权的“稀缺性”,平衡好“授利”与“授权”的关系,对不同层面的激励对象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以避免决策混乱。
其二,把控企业的成长性,用好股权的增值空间。相对成熟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尽管具有“盘子偏小”的不足,但其弹性十足的成长空间却是成熟企业所无法比拟的。对中小企业来说,用好成长弹性非常关键。在设计长期激励方式时,应采用“价差式”的激励工具,以充分体现股权的价值,这种收益获取方式也会极大地激发激励对象的工作热情。
其三,突出标的物的直观性,体现激励的方向性。业绩目标越直观,激励效果越明显。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在设计激励标的物时,一定要直观且能够被激励对象的工作努力所影响(如销售额、销售产品件数等),行权条件的界定也要尽可能容易测量。模棱两可的激励标的物不仅没有任何激励效果可言,相反极易会纠缠不清。
概而言之,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长期激励既是及时雨,又是双刃剑,必须审慎对待。
【背景阅读】
破除平均寿命3年“魔咒”
据统计,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约为3年。对于中国创业英雄的短命,马云的说法非常贴切,“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看不见后天的太阳。”阿里巴巴创业时的艰辛几乎众人皆知,但它却靠特有的激励方式凝聚了“十八罗汉”,不仅熬过了黎明前的黑暗而且登上了香港联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