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种子”是不可以通过逻辑理论去种植的,只能通过“种子熏习现行,现行熏习种子”,这样反反复复,才可以种下去。
一次在某总裁班的课堂上,当被要求说最关注的三个问题时,一个企业家一字一句、表情凝重地重复:“接班人!接班人!接班人!”
这位企业家已经60岁了,还在日复一日地做着千钧一发的判断。儿子也留学回来了,但是不太如意。企业职业经理人团队,也没有可以接上手的人。这个企业家冷静、判断准确到位,在哪里都是个领袖级的人物,可就是在企业传承上,他对执行力的贫弱颇有感慨。
其实,企业传承,无论是传给家人,还是传给团队,都不是考校执行力的地方。佛家有个说法:你是否可以成就某件事,关键看你种了一颗什么样的“名言种子”,如何熏习这颗种子,让它成长壮大。
中兴通讯老板侯为贵培养儿子侯正光的做法,可以作为“企业传承”的典型案例来分析与借鉴。我没有见过这两个人,但手头有一份侯正光写的《父亲是我的天使投资人》。许多传承的奥秘,都在这封信中显露出来了。
“应该”不如“可以”
“我的家庭成员——父亲、母亲全在通信系统工作,哥哥大学时的专业也是通信工程。可能因此,我天生对通信业就抵制。所以,从上学到工作,我的经历与通信业无关。”
侯正光这段话实际隐含说出了现在民营企业和富二代所面临的境况。我在北大给富二代上过课,他们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留过洋,心思每时每刻都是鲜活的。他们富有“好奇心”和“幻想”,追求真心的“快乐”,还有一个,随时泛起“疑情”。到处是程序化的东西会使得他们产生逆反。“幻想”,那种想入非非的状态,却是本性中最可宝贵的东西,它是一切慈悲和智慧生长的园地。
中国新一代常常生活在什么氛围中呢?从幼儿园老师到大学老师,还有爸爸、妈妈都常常会说: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这个常常听到的“应该”,就是否定孩子的幻想,否定想入非非。我们从小学了那么多的“应该”,跟我们天性是相冲突的。
如果把“应该”变成“可以”,情形就大为不同。“我希望我可以怎样怎样……”有了“可以”这两个字,压力就此消失,能量就开始聚集,黑暗就变成光明了,新的生命就从此开始了。侯为贵教子最成功的一招在这里便显现出来:父亲可以不需要那么多的“你应该、你应该、你应该”,可以静下心来,可以包容孩子的“幻想”、“想入非非”。
一万个想法不如一个做法
“父亲曾经告诉我:一万个想法不如一个做法。很多事情该做就做,要在行动中慢慢修正和思考,这句话让我坚定了创业的想法。2003年我正式创业,父亲做了我的天使投资人。”
这是侯为贵教子颇为精彩的一个点。“一万个想法不如一个做法”这句话,在侯正光小时候就常常听到。有什么事儿就去做,做的过程中所有问题、答案都会出现,所有的资源都会向你聚集。这也就是佛法上说的,一个“名言”可以熏习成一颗“名言种子”。
侯为贵给儿子种了这么一颗“一万个想法不如一个做法”的名言种子,他不去解释,只有在不断地重复实践中,才可以扎根和证悟。每个人今天的成就,与小时候被种植了一颗什么样的种子很有关系,也与你是否有意识地给自己种上一颗“名言种子”关系巨大。种子要有画面感。你不能光给孩子说一种道理,一定要给他一个可以觉知的显境。
侯正光小时候家庭条件不是很优裕,四口人就住一间房,任何一个咳嗽都会影响父亲的工作环境。在那样的条件下,侯为贵说要靠他的做法来改变这一个家庭的命运。多说没用,头拱地去干吧!这就是侯为贵对儿子种下的一颗名言种子。
“爱物”不如“亲亲”
“创业之初,我和创业伙伴搞了一份计划书,从上海跑到深圳给父亲看。看过计划书,父亲没有表达任何异议,转头却塞给我一本书——迈克尔·戴尔写的《戴尔战略》,让我两天后读完跟他汇报读后感。”
“当时,我很明白父亲的意思:公司不分大小,原理相通,他期望我能看出其中精髓。但很遗憾,当年的我却未能读懂。我很清楚,在设计行业,当时的我算是比较优秀的部门经理或者创意总监,却不是一名强大的管理者或CEO。”
“后来聊读后感时,我说到最大的感触是‘书里面基本没提到戴尔的老婆……’这似乎和父亲想要的答案相差千里”。
这句话看上去离题千里,甚至万里,但恰恰是侯正光超过侯为贵的地方。侯正光看到了父辈为事业牺牲了家庭的幸福,一心只为事业。孟子讲“爱”有个次第,“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第一层级是“亲亲”,也就是爱自己与爱家人。家庭是一个人接地气的地方,一个人接地气才能走得远,否则,不管你的企业做得有多大,都只能是浮萍。第二是“仁民”,你能不能爱自己国家的人,搞企业则是看是不是爱企业内部的人和上下游的人。第三个层次才是“爱物”,才是做你的事业品牌或扩张你的企业规模等等。
中国上一代企业家,大多是在艰难条件下生长的。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望,让他们为了事业,忽视了家庭和睦,忽视了一起奋斗的员工,一下子就跳到了“爱物”这个层面上。日前在亚布力企业家论坛上,均瑶集团的总裁王均豪和我说起他哥哥早逝的事情。他说,那时候做企业,没有爱惜自己的身体,加工不干胶的过程中,就是在吸毒,还要应酬喝酒,双管齐下把哥哥给打垮了。王均瑶的故事,是中国上一代企业家跳过“亲亲”和“仁民”直接去“爱物”的最好体现。
新一代不一样了、侯正光说:“如今的我,除了事业,会更多地关注家庭,要更多地经营和亲人间和谐的气氛。毕竟,父亲那代人合弃小家太多了。”侯为贵的厉害之处,便在于此。虽然儿子的读后感,可能并不是他所期望的,但是他从中看到了儿子的长进。侯为贵给儿子投资了。逻辑不如现行
“父亲向我的公司注了资,并传授了‘管理三要点’:现金流、利润、规模。公司还没开张,父亲便拉开了架势,我听得头皮有点发麻。后来,公司增开了一家工厂,父亲又给提了三个字——零库存。到现在,公司已经运作七年,我对这四项管理要点有了深刻理解。看到同行在执行中将这四个词的顺序颠倒以致失败,我越发坚信父亲的判断。”
现金流、利润、规模、零库存——上一辈企业家到了这个环节大多会苦口婆心给后代说这个道理,为什么是现金流、为什么利润放在前,规模放在后,为什么零库存。侯为贵早就逃脱了这样的不知。就如《圣经》,不要求你去理解复杂的逻辑和推理,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隐喻。不见得你一下子能从中抓出什么东西来,可你一旦碰到具体事,当你拿着《圣经》去比对的时候,你就领悟到《圣经》想传递给你的东西了。中国的传承在将来会占主流的,我们老一辈怎么教新一辈做人是一个考验。
“名言种子”是不可以通过逻辑理论去种植的,只能通过“种子熏习现行,现行熏习种子”,这样反反复复,才可以种下去。
侯为贵对儿子的态度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他不会去主动找儿子聊生活,谈事业。可是一旦儿子对生活和事业有了疑情,他就文思泉涌了。而每一次,他不会忘乎所以,说个没完。他说事,不说理。理是要靠儿子去自己揣摩比对体悟的。时间一久,儿子就真诚地以他为“精神导师”了。
百说不如一见
“多年来,父亲给自己规划的散步、读书和休息的时间,在执行中分秒不差。多年如一日,其阅读习惯雷打不动,甚至每年除夕夜也不破例。由于常年保持清淡的饮食习惯、坚持锻炼,如今他能连续打两个小时乒乓球,甚至超过我的体能。”
侯正光这段话说出了父亲如何能成为儿子的精神导师。当老板跟当员工不一样,员工常常没有人看到他,或只有主管一双眼睛盯着。但是当老板,360度所有人都在盯着。孩子自己看到的,很多时候比你给他说的影响都大。
侯为贵知道自己任何一个行为细节都对儿子有影响,不能出现丝毫的偏差。所以几十年如一日,每天都安排时间去阅读,去活动,去休闲,而不会让手头的事坏了他的秩序。这是一颗强势的种子,这也是真正的中国式的传承。古时候师傅传徒弟就是通过匠人、巨匠的这种言传身教来实现传承,这是传承中国功夫。
侯为贵送给他儿子的是一个“玉如意”。玉如意什么形状?勾回来观看自己,管自己。我们习惯看到很多人都习惯批评别人,而如意是说你把批评别人的手势拿回来,都指向自己。一个人只有管好你自己,才能够管好别人,如果自己都管不了就只能被别人管。同理,如果管不好自己,光想着怎么去管那个“爱物”,就不可能管好你的企业。
现在太多的课程和机会,都在传授“爱物”层面的技术,那是不长久的。孟子说的爱的次第:“亲亲而后仁民,仁民而后爱物”,正是侯为贵的心得。中国历史上的传承都是这样子的。可惜,有一段历史在这方面短路了,这个传承的密码也快丢了。
(据《北大商业评论》)
【相关链接】
侯正光与上海木码设计机构
侯正光,1972年生于西安,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侯为贵之子。上海木码设计机构创办人,[多少MoreLess]设计师品牌发起人,中国家具设计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工业设计协会家具设计工作委员会秘书长,[M50]创意新锐大奖赛组委,吉林大学汽车设计及企业管理双学士,英国白金汗郡大学家具设计与工艺硕士。
木码设计机构,是一个有设计背景的商业运作公司,主要是做产品设计、家居设计、广告等几大块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