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月24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文殊“访”之阡陌纵横“街”文化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一条条纵横交错的街道,就像一支支涌动的血脉,让城市有了生命的气息和独特的性格。

  一条街道的形成,自有它的渊源,若干条街汇聚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生活的区域。它和人们的吃穿住行紧密相连,往往穿越了几代人的生活,也影响着几代人的生活,就像文殊坊历史文化保护片区。

  行走在文殊坊,如同化身在川西传统建筑风情画卷上的一点淡墨,看似画家的不经意,却是注定的一笔。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青石街,一座座仿照川西民居特色的院落……一物一景都拨动着人们怀旧的心弦。

  九街 穿越古今时空

  今天的文殊坊,有着丰富的人文气息,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韵味,它是川西民俗文化的缩影。在这片区域里,有着九条古老的街道,这些街上藏着许多老成都的记忆。在这里,人们骨子里那份怀旧的情结常常被唤醒,思绪也在现实与想象之间游弋。

  

  文殊院街和文殊院巷

  听梵音,

  抚红墙,

  张凉粉历史长

  

  文殊院街和文殊院巷,都是因著名寺庙文殊院而得名,一条长达400米的L型红墙,将街与巷紧紧地连在一起,这里曾留下了无数善男信女们虔诚的足迹。旧时信奉佛教的太太小姐们,隔三差五,便会在仆人们的服侍下,来到文殊院里为家人祈福。许多平民百姓,在忙于生计的日子,也不忘在每月初一到这里烧几炷香。

  在文殊院街上有个很出名的小吃店——洞子口张凉粉。这是一家老店,却不是张凉粉的第一家店,张凉粉最早的店开在洞子口,文殊院街上的店是张家的二儿子继承父业开的。张凉粉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味道会随人随时节变化。来店里吃凉粉的人们,男女老少吃到的味道都不一样,春夏秋冬吃到的味道也不一样。但不管是谁,吃了张凉粉都会竖起大拇指说:“好吃!”

  

  五岳宫街

  享会馆,

  食玉园,

  金银饰品聚人缘

  

  五岳宫街是文殊坊上一条热闹的街道,因旧时道场五岳宫曾在这条街上而得名。这里有超五星级的顶级会所成都会馆,里面珍藏着五座川西民居院落。会馆为远到的客人们准备了最完美的服务和最尊贵的享受。

  这条街上汇聚着不少人间美食,你可以在乐和食府里尝到最正宗的川菜,也可以品味着玉园的私房菜,沉浸在遥远的明清时光中。也许,刚刚清脆的敲打声还在你的耳边缠绕,转眼间,金银饰品师傅手中那条粗拙的银条,已变成少妇腕上一枚精美的雕花银镯。

  白云寺街

  望门楼,

  看砖雕,

  麻将火锅香味飘

  

  在文殊坊东南侧的白云寺街上,有一座威武宏伟的门楼,一块块青砖诉说着它久远的历史。它原是成都鼓楼南街142号公馆的门楼,2006年公馆拆除时,门楼被迁到了白云寺街。门楼上苍劲有力的“肇第”两字,让人想起了它的主人石肇武——这个因杀沐川县县长杨文斌而威震江湖,最后自己也被杀的土匪。如今,我们依然会从老成都人的口中,听到这样的歇后语:“石肇武的脑壳——宰了”。

  穿过门楼,别有景致,眼前是一面刻着老成都地图的照壁。地图以《四川省城街图》为蓝本,是清末成都照相楼的主人吴绍伯,根据乾隆时期的成都城地图绘制,它既是乾隆时期成都城状况的反映,也是光绪时期成都城的反映。

  一般的游客都以为这幅地图是直接刻在石头上的,其实不然。它是一幅砖雕作品,在雕艺技法中,砖雕是最难的,因为砖块质地坚脆,很容易爆裂,对雕刻师的腕力和指功要求极高。

  白云寺街上,斜斜对着门楼的是一座气势恢宏的仿古建筑“白云寺一号”,它远远高出文殊坊里所有楼阁,古朴而庄严。这里是否曾坐落着一座巍巍神圣的寺庙?事实上,这里正是白云寺的原址。

  今天的“白云寺一号”,没有了佛门的香烟缭绕,却多了深厚的文化气息,多了热气腾腾美味飘香。它不仅是川内第一家麻将博物馆,也是一家火锅文化博览馆。

  

  头福街

  寄善愿,

  倾祝福,

  烧香拜佛必经路

  

  在酱园公所街与五岳宫街之间,有一条纵向的街道头福街。每年文殊坊举办庙会时,这里是最热闹的,堆满了成千上百种的四川特产,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

  头福街不仅现在热闹,旧时,它也是一条举足轻重的街道。那时,这里印满了善男信女们的足迹。人们要去寺庙里烧香拜佛,必会先穿过这条街道,因它距寺庙最近,善良的人们便认为这条街是最先得到福佑的地方,于是取名为头福街。

  

  酱园公所街

  食五味,

  飘酱香,

  宫廷桃酥迎客忙

  

  走在酱园公所街上,拉长呼吸,空气中似乎还飘着一丝酱油的醇香,让人想起了辞官归乡酿酱的卓秉恬,正是他那一瓶不小心掉在地上,香气四溢的太和酱油,引来无数卖酱、卖醋的商人在此落户。街上的酱铺多了,整条街都飘着浓厚的酱香,为了同行间能更好地交流,卓秉恬的后人便在这条街上成立了行业协会——酱园公所。酱园公所街的街名便来源于此。

  今天的酱园公所街没有了酱铺,却多了一家以桃酥出名的宫廷糕点店。如果你问一个老成都人:“成都哪里的桃酥最好吃?”他一定会说:“当然是文殊院附近那家‘宫廷糕点’的桃酥最好吃。”

  

  西珠市街

  老街坊,

  坐茶庄,

  巴金祖父修民房

  

  这是一条即将被修复的街道,石子铺成的街道,两排低矮的老宅,坐在门前纳鞋的阿婆,茶铺店里老人手中的长烟杆……

  我想,当年巴金的祖父李镛慷慨解囊,修建了这些民房后,在很长的一段岁月里,它们应该都是崭新如故吧;住进房子的人们,对李镛必是万分感激吧。那时,这里没有街道,是猪市也是北门货物入城的必经之地。清咸丰年间,因官刚刚落户成都的李镛在附近购了块地,修建了一座宅院。宅院修好了,他才发觉后门与猪市相距太近。也许是出于对风水的考虑,也许是不满意猪市零乱不堪的环境和俗气的名字。李镛便出资在这里修建了一些民房,形成了一条街,并取名西珠市街。

  

  珠宝街

  七宝楼,

  现遗迹,

  珠宝商人齐相聚

  

  珠宝街与西珠市街处在一条线上,这条冷清的街,在清代初期,却是一条非常繁华的街道,开满了珠宝店铺。每天来这里买珠宝的人络绎不绝,四处都弥漫着商人与客人讨价还价的声音。

  珠宝街的来历,还有个传说:清初时,成都已是一片废墟,成了一座空城,清政府为了鼓励人们移民入川,便开始修复成都的街道。人们在清理珠宝街附近的废墟时,无意中竟然发现了古蜀开明王朝时的“七宝楼”遗迹。相传这“七宝楼”里全是金银财宝,它也是成都最早的楼阁建筑之一,可惜被一场莫名的大火烧没了。“七宝楼”遗迹的发现,在成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珠宝商人们纷纷到这里开店做生意,希望沾点祖先的灵气,生意兴隆。珠宝商的大量聚集,让这里渐渐地变成了有名的珠宝一条街,街名也改成了“珠宝街”。

  

  金马街

  金马坊,

  吟诗楼,

  古玩收藏走一走

  

  今天的金马街,是古玩收藏爱好者的乐土,每天这里都聚集着许多淘宝的人们。人们乐于在这里淘宝,或许与它的名字有关。

  自古“金”就有富贵之意,金马街又是因“金马碧鸡”的传说而建。相传古时,一日太阳东升,在“隆隆”巨响声中,太阳里飞出一匹金色的骏马;当天月亮出来,在“哗啦啦”的响声中,飞出一只碧玉雕成的雄鸡,人们视它们为神,筑坊敬奉。过去的这条街上,北有“金马坊”牌坊,南有“碧鸡坊”牌坊,两个牌坊相互辉映,很有些味道。明清时期,人们在金马坊原址的基础上,修建了金马街。

  (本版文图均由《文殊坊》杂志提供,在此特别鸣谢)

  “美人靠”前 捧茶“打望”

  总有一个地方,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总有一个地方,能带给爱茶的人们惊喜。文殊坊的茶能为人们滋润心灵,提升品位,进而成为爱茶人的圣地。

  人生可以有很多种过法,在闲暇的时候,去文殊坊的盐茶道边喝茶边“打望”,着实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打望”语出重庆方言。不知道从何时起,这已经是“看美女”的专用词汇了。

  盐茶道,位于文殊坊白云寺街头最大的十字路口,白云寺街57号二楼。最明显的标识是十字路口的那棵大榕树。你在下面抬头仰望,就能看到盐茶道那造型别致的美人靠。

  开在文殊坊的茶铺,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特色,盐茶道也不例外。来这里,你不仅能感受到井盐之都独特的文化魅力,那一幅幅展现井盐发展史的浮雕,那一处处还原采盐、制盐的雕塑,那一件件制盐所用的工具,都会让你有种置身于一段博大精深的历史环境中的错觉。

  在这里,每天你都可以听到真人演奏的琵琶、古筝等古典乐律。如果运气好,你也许还能碰到文人骚客吟诗作画、以文会友,甚至还会有茶艺大师、西藏活佛等来此表演、传道,你能看见各种文化在此碰撞出美丽的火花,见证诗情与友情在此得到完美的交融。

  位于二楼阳台上的美人靠设计,精巧别致,是盐茶道的一道风景。

  在这个十字路口,坐在上面的人由于居高临下,能看到许多别人看不到的风景,阅读许多不一样的故事。有温馨的、有甜蜜的、有感人的、有悲伤的、有矛盾的……就如同在阅读一部生活百科全书。一场接一场,好戏连台。

  坐在盐茶道这曼妙一隅品茶、叙旧、沉思、“打望”……成都生活中最惬意的时光,也莫过于此了吧!

  品味·文殊坊

  中西品饮文化

  和谐牵手

  ——从蜀韵茶楼到沁园变迁

  常有外地友人来成都领略巴蜀的人文风光,因为古风浓郁,所以文殊坊就成了我待客奉茶的首选之地。

  蜀韵茶楼是个独院,位于文殊坊的中轴线上,面积也宽敞,在这种好位置上开茶楼,没有特色是肯定不行的。我到文殊坊喝茶的时间不长,但就是想找一种别致的环境和风韵,几过其门而不得入实在让人难受。每次路过,都看见几株在都市里难得一见的林木隔墙探头,这在文殊坊的院落中独一无二,足见茶楼主人在细节上的追求和功力。前几天与朋友闲聊说了这事,巧得很,朋友刚好跟这家主人熟识,于是就趁着兴致带我驱车前往。

  来到院落门前,却发现“蜀韵茶楼”的横匾已经换了,如今挂在门上的是“沁园”两字,健谈好客的茶楼主人走出来,热情地带我们进门。大门里面不是普通的照壁,而是四扇很有些年头的雕花木门,既做出了景致又通透敞亮,真是别具匠心。院内的宽敞空间在文殊坊里称得上首屈一指,一草一木细节精致,使院落与古风建筑融为一体,给人一种舒适宁静的感觉。

  刚一坐下,朋友就问起装修的事,茶楼主人笑着解释了一番:“文殊坊是个很美的地方,这种美不是说一次两次就能全部领会到。蜀韵茶楼开了快三年,我对文殊坊的感情也在逐渐积累,这才逐渐领会到她表面之下的种种美好。以前的蜀韵茶楼有点跟不上,一定要有更好的布置来适应今天的文殊坊,所以才有了现在的‘沁园’。”

  听到主人这样说,我意识到这里应该有故事,于是请他多讲一点。

  “文殊坊一开街就有蜀韵茶楼了,这里的一砖一瓦每一个布置都是我亲手做的。这是专家教授设计的川西古式建筑,所以在陈设布局上必须要一致,要多花心思。风格一致了才能有蜀韵,才是蜀韵茶楼。”茶楼主人笑说:“你看我种的这些树,金桂和白玉兰都有隐含的意思,这就是符合建筑风格的。因为下面是车库,所以种这些树非常艰难,成活的只有一半,不是真心喜欢的话坚持不下来。”

  一边品着茶,一边听主人讲这院落的往事,真是另有一番滋味。

  “现在漂亮了,有竹子有银杏有金桂有白玉兰,不管晴天下雨、甚至落叶的时候都是一种美好的景致。要想别人喜欢在这喝茶,首先就要自己喜欢,这也是一种发现和变化的过程。你现在从任何一个角度看过去,都不会看到那些工业社会里的元素,这是我的硬性要求,因为在这种自然的环境里品茶休闲,才是最舒心放松的。”

  我问他:“改成沁园以后,会有什么变化?”

  “文殊坊的韵味需要我们去感受,蜀韵茶楼和沁园,其实都是我们力图契合文殊坊风韵的产物。以前,我用蜀韵茶楼把文殊坊白天的美介绍给客人,但我最近发现了文殊坊另一种美,安静的夜间的美。这次的装修和变化就是为了顺应这种美,也是为了让更多的客人一起感受。取这个沁字,就是悠然静夜,茶香浸润心脾的意思,也最能体现这里的环境和品位。”

  说起现在的店名,茶楼主人兴致勃勃:“单纯喜欢茶的客人,会继续喜欢这里的安逸格调;喜欢在夜里休闲的年轻人,还有没接触过茶文化的外国游客,我会同时提供中西方两种品饮文化,比如‘中庭咖啡’,韩国烧烤……这些服务,一定会让大家喜欢上沁园,喜欢上茶文化,喜欢上文殊坊!”

  我们畅谈了整个下午,从蜀韵茶楼到沁园,这里的往事一点点浮现出来。茶香弥散在古色古香的院落里,从蜀韵茶楼到沁园,这是一种变化更是一种升华,我知道,因为店主的良苦用心,这院子里的茶会越来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