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月24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文殊“访”之繁荣的古都商圈(下)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布兰顿:会馆里的“洋掌柜”

  成都会馆的“洋掌柜”总经理布兰顿先生,是一个澳大利亚人。然而,他又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澳大利亚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个对多种文化都有切身经历、感悟的人。布兰顿的人生似乎都在“旅行”,这个事实,看起来与他本人那种“工作狂”的性格不太相符,然而,这毕竟就是事实!

  

  “洋掌柜”的中国情

  

  布兰顿出生于非洲的津巴布韦,这主要源于他的父母当时在那里经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又在欧洲、澳洲为自己的事业而忙碌。当我们的总编李清女士问起,他是何时来到中国时,布兰顿显得很兴奋,很准确地回答,2009年2月28号来到会馆。紧接着,他眼睛里闪烁着回忆的光和美妙的神情,迫不及待地描述着自己第一次到会馆时的感受:当时来看成都会馆这个项目,完全是一种震撼的感觉,一进门就被很独特的中国风吸引到了,彻底被中国的文化所征服,于是就决定来这里。

  经过将近两年的中国生活,布兰顿爱上了中国,爱上了中国深奥、玄妙的文化。在他的思想中,甚至认为中国文化已经成为他的“母文化”了。布兰顿是这样说的,我的“母文化”是中国文化与非洲文化的结合!中国文化与非洲文化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有很深邃的心,他们很古老!在两种文化中,即使到了现在都一样地还要遵守很多文化的东西,包括家庭的价值观念等等,这在欧洲和澳洲都是没有的!

  

  “洋掌柜”的生意经

  

  从管理的角度,布兰顿认为世界各地的管理都是各有不同的,中国也是很不一样的,所以,他在成都会馆也是在不断地适应中国式管理的东西,同时也让员工适应他带来的新的东西,让大家多参与到决策之中,具有更多的责任心,在工作之中不断地学习。

  成都会馆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体现,还是一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平台,还有一些其他国家的文化元素在里面,面对这种文化差异,和文化融合的需要,布兰顿在管理成都会馆时,从他个人的管理上,他一直坚持严格的、中国化的管理形式和内容,并且采用的是标准式、国际化的管理模式。相信在这样的管理理念之下,成都会馆将会锦上添花,不断发展,成绩斐然。

  

  “洋掌柜”的大局观

  

  虽说布兰顿是个“洋掌柜”,可是,“洋掌柜”的眼光却没有因为他是成都会馆的总经理而仅仅局限于会馆内部。他认为文殊坊是大局,成都会馆是中间的一份子,要借文殊坊宣传会馆。基于他的大局观,会馆名片中的地址也由五岳宫28号成都会馆,变更为青羊区文殊坊五岳宫28号成都会馆。虽然这只是一个小举措,却已经显现出这个“洋掌柜”不俗的大局观。

  “洋掌柜”的大局观不仅仅表现在这一个方面,在成都会馆的开放性上,更是表现了他的大将之风。成都会馆在开业之初,得到了政府和很多企业单位、国际友人的支持,共有72个创始会员,实行完全的会员制。这样,便使会馆成为了一个相对闭塞,缺乏开放精神的地方,也使得很多人对会馆有了许多负面的印象。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布兰顿决定对会馆进行一些激励性的管理发展。

  着眼成都,布兰顿希望把会馆的开放精神传达到整个城市中间去,告诉公众会馆是一个欢迎所有人的地方,欢迎大家都来体验这样一种文化的氛围。这里有很好的中西日韩的餐厅,很好的SPA,有最文化的享受,这些应该让整个城市的人来品味,来体验。着眼世界,会馆想要介绍更多的西方人,更多的国际友人到成都会馆来,在艺术与文化的气氛中,享受这样一个以文化为中心的“天堂”。

  杨德全:一针一线绣出绚丽人生

  一种艺术再创造

  

  对蜀绣艺术,杨德全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这是她几十年艺术生涯所积淀、汇聚成的思想,也是她不断开发新产品,不断创新的思路源泉。她告诉我们,蜀绣是一种艺术再创作,比如绣名家书画作品,如何更好地用一针一线去体现作品,既真实地再现作品本质,又能体现蜀绣的特殊韵味,这需要长时间不断地去摸索、去尝试,才能成功地表现作品的特色。

  杨老师指着一副绣品说:“你们看,这是蜀绣中最难的技艺,双面异形绣。它的正面是江东二乔,背面则是大熊猫。这样在一层很薄的纱上,正反双面绣上完全的不同内容,足以体现我们蜀绣的高深技艺和艺术效果。很多非专业人士,在看了这件作品后都感到不可思议,我便向他们介绍了刺绣的整个过程后,听完后,许多人都竖起了大拇指说:‘蜀绣真了不起!’”杨老师说,她非常喜欢给参观者讲解蜀绣知识,让他们在一针一线里了解蜀绣文化。

  

  蜀绣年画合为一

  

  2006年底,赴台湾参加艺术品展览的杨德全,结识了绵竹年画大师刘竹梅。刘竹梅独特的年画设计理念让杨德全佩服之至,而杨德全精湛的刺绣技艺也让刘竹梅称赞不已。几番交流后,对艺术有着相似见解的她们都视对方为知己。刘竹梅的年画作品在展览上备受台湾同胞的喜爱,一幅《四川太阳喜洋洋》被一位台湾爱家以3000美元的高价收藏。杨德全深受触动,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她脑海中闪过:是否可以用蜀绣来绣年画呢?既能扩大蜀绣的题材范围,又可以提升年画的档次。当她把这一想法告诉刘竹梅时,没想到立即得到了对方的回应。原来,曾经也有人用刺绣表现年画,但技艺有限,作品粗糙,缺乏档次,刘竹梅非常希望有蜀绣大师加盟到年画的刺绣中,来改变这种格局。两人一拍即合,刘竹梅负责设计图稿,杨德全亲自刺绣,一个蜀绣与绵竹年画的“高端技艺合作”开始了。

  对杨德全而言,年画刺绣是个全新的挑战,除了要有精湛的刺绣针法,还需要丰富细致的色彩表现力。最初她采用平针绣,却怎么也反映不出绵竹年画的丰富色彩;而用乱针绣,又不能充分体现蜀绣“平、齐、光、亮”的特点。反复琢磨、尝试之后,她改用二三针技法来绣人物的面部和衣服、用乱针技法来绣背景,才使整个画面的色彩丰富起来,而蜀绣的特色也很鲜明。一年半之后,历经六七次的失败,杨德全终于绣出了一幅高水准的蜀绣年画《四川太阳喜洋洋》,此后,更多的蜀绣年画作品也一一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蜀绣的仙境

  

  2009年12月25日,位于文殊坊B6-1院落的三省堂开始试营业了。许多人都说,艺术与经营很难相融,但它们却在三省堂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轻轻地推开三省堂那扇半掩的雕花木门,眼前是一套木桌椅,它恰到好处地摆在展厅中央,让人憧憬着边品茗聊天边欣赏蜀绣的幸福。一件件精制的蜀绣作品静静地躺在展台展柜里,任灯光轻柔地打在身上。高贵的气质透过缕缕的丝线、穿过古老的石灯、越过大理石台面和雅致的楠木柜子,在展厅里弥漫。穿过展示厅,就是一面雕有“三羊开泰”的照壁,把它背面的天地巧妙地藏起来。侧身左行,一块木雕非常醒目地挂在墙面,上面刻着几行古体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千年前,曾子每日多反省,“清洗”自己的心灵。如今,杨老师为这里取名“三省堂”,应该也是希望它能成为人们累了、困了,寻求心灵安慰的地方吧。

  坐在这里,享受着有山有水、鱼游雀呤、清茶相伴的日子,感受着蜀绣的艺术氛围,人自然会静下来,心灵也会得到净化,这也正合了杨老师打造三省堂的初衷。

  孟德芝:针尖上的舞者

  绣针:彩线与童年

  

  小时候的孟德芝似乎天生就对刺绣有种偏爱,母亲刺绣时身旁总有她小小的身影。她喜欢看那枚小小的绣针在绣布间上下穿梭,来回跳动的姿态;那些五彩缤纷的彩丝,随着母亲指间的绣针在空中飞舞的影子。小小的她曾问过母亲这是在做什么?母亲告诉她,这是在刺绣。那时的小德芝还不太明白“刺绣”的含义,但她知道,每次布上的花纹变得最好看时,母亲便会从绷架上取下绣布。次日,自己的荷包里便会多出几颗甜甜的糖果,而家中的绷架上,会重新绷上块崭新的白布,母亲又会在上面飞针走线,绣出美丽的花纹来。

  

  绣艺:初学显天赋

  

  1979年秋天,身为成都蜀绣厂高级绣工的母亲退休了,没有考上大学的孟德芝,以顶替母亲的身份,成为成都蜀绣厂的一名新绣工,师从当时蜀绣界著名的蜀绣大师肖福兴,全面学习刺绣技艺。也许是小时候,在母亲的影响下,孟德芝对蜀绣耳濡目染,早早便有兴趣了;也许是家族的遗传,让她天生就有刺绣的天赋。初进蜀绣厂的孟德芝,很快便在刺绣技艺上展示出自己过人的天赋。她悟性极高,兴趣浓厚,学习又刻苦,刺绣技艺的突飞猛进,迅速成为同批新绣工中的佼佼者,刺绣的第二件作品,就获得新绣工绣艺比赛的一等奖,很快便成师父肖福兴的得意弟子。

  

  蜀绣:辉煌与追忆

  

  时光飞逝,从在1979年第一次踏入蜀绣厂拜师学艺,到2006年蜀绣厂改制,孟德芝在蜀绣厂工作了整整27个春秋,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风华岁月都献给了自己珍爱的蜀绣事业,也换来了宝贵的收获:她掌握了蜀绣的高精尖技艺和全部针法,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随着老一代蜀绣大师们的过世,掌握者如今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寥寥几人。孟德芝当之无愧地成为了蜀绣界的佼佼者,各种荣誉也接踵而至:“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收获这些技艺与荣誉的同时,孟德芝经历了一场成都蜀绣厂由盛变衰的全部过程。

  在向记者谈起这段蜀绣厂的记忆时,孟德芝的目光流露出复杂的情绪,有对工厂辉煌时期的自豪,也有对工厂衰落的遗憾,还有对过去时光的深深缅怀。

  

  开拓:创业与迸发

  

  2005年8月,受省政府邀请,她作为成都群众艺术馆推荐的民间艺人,代表四川到瑞士参加日内瓦艺术节。这次艺术节让孟德芝收获不小。蜀绣展示区每天都围满了参观者,他们惊叹孟德芝高超的刺绣技艺,对她正在刺绣的双面异形绣“龙·凤”(一面是龙,一面是凤)感到不可思议。艺术节让孟德芝看到了蜀绣在国外的魅力,她在感到自豪和骄傲的同时,也看到了蜀绣的希望,她坚定地认为蜀绣的前景是光明的,也迸发了要以蜀绣创业的激情。

  

  圆梦:机遇终眷有心人

  

  俗话说得好,有失必有得。成都蜀绣厂虽然没有了,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成功,让蜀绣又一次获得了新生,得到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人们也开始关注这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蜀中之宝”。孟德芝艰苦创业的事迹,迅速得到成都市金牛区委有关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他们在孟德芝最困难的时候,从政策和资金上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她在梦苑蜀绣工作室的基础上,在2006年1月成立了成都梦苑蜀绣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原蜀绣厂的一些领导、同事也纷纷加入了这个团队,成为公司主力军,不久公司接到了第一份订单“金沙太阳神鸟”,从此逐渐走上正轨。

  与此同时,成都黄忠辖区服务中心也专门开辟出两间房子,免费给孟德芝作为蜀绣的培训基地,学生们的学习环境得到全面改善,两间不大的房子,摆满了绷子,成了学生们的一片乐土,也成了许多下岗工人和残疾人学习技术,获取挣钱机会的地方。2009年3月,孟德芝在这里又接收一名想学蜀绣的聋哑小伙子,小伙子长得眉清目秀,学习蜀绣很有天赋,也很认真。第一次看到他时,他正坐在绷架旁,专心地绣着蝴蝶花的绿叶,对每个观看他刺绣的人,都报以微微一笑。

  2006年10月,又一枝橄榄枝向孟德芝伸来,成都中房集团房地产开发总公司主动邀请她到公司打造的文殊坊创业,了解到她的实际困难后,中房集团房地产开发总公司的薛玉川总经理、冯朝建书记亲自与她进行交流,为她专门设计了一套合作模式。不久,由梦苑蜀绣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与中房集团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所辖聚友物业公司,共同合作经营的“禅林蜀绣苑”,在文殊坊一套双层仿古小院中开业了。

  如今,孟德芝的公司正飞速发展,拥有了培训基地、展示精品的商场和30多名绣工。基本形成了集创作、教学、生产、经营为一体的经济实体。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订单不断,公司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好气象。

  李银昭:

  锦绣人生如丝坚韧

  锦官绣织造的最大文殊菩萨蜀锦,已被故宫博物馆、英国桑央领寺庙、青海果洛红科寺、成都文殊院收藏。

  “沙沙沙沙” 桑园记忆

  

  说起蜀锦,已进入不惑之年的李银昭,给我们聊起了有关他和“锦官绣”蜀锦的故事,聊起了他的童年。原来他是桑园里长大的。他出生于四川盐亭县,盐亭盛产桑树,多丝织品,是传说中黄帝的正妃嫘祖的故乡。小时候的李银昭,听着与蚕、丝有关的故事长大。李银昭的童年,几乎就是在整个桑园里泡大的。每次回忆,似乎都能闻到桑叶的清香。李银昭说,最美的是晚上,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趴在爬满幼蚕的簸箕旁,静静地听幼蚕吃桑叶的声音,那才是陶醉,“沙沙沙沙,沙沙沙沙”,他说,那声音是世上最美妙动听的音乐。

  

  一生事业 绝艺流芳

  

  成都叫锦官城是汉代的事了,纵观两千多年的蜀锦历史,不论是饥荒还是战乱,不论蜀锦出现过怎样的萧条,总之,蜀锦这根历史的丝线从没断过。在十年前,李银昭就认识到了这点。蜀锦既然能历经千年风霜,走过漫漫黄沙之路,一直走到今天,怎么能让蜀锦在我们的手里到此为止,不再延续了呢?要让蜀锦传承下去!李银昭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和蜀锦专家及业界同仁王君平、叶永洲、刘保全、钟秉章、陈晓菊、王国林、杨长跃、吴英艺等经常在一起探讨、琢磨,谈论的话题自然是蜀锦的市场,蜀锦的传承。

  

  蜀锦进店 再耀丝路

  

  就在人们淡忘蜀锦的时候,在市场上看不到蜀锦的时候,一个名叫“锦官绣”的蜀锦店在成都琴台路面市了,半年后第二家“锦官绣”在杜甫草堂开张了,紧接着又有两家“锦官绣”分别在琴台路和熊猫基地营业。如今数年过去了,“锦官绣”蜀锦由琴台路又开到了文殊坊,由最初一家变为了7家,应该说这完全是蜀锦的幸事。“锦官绣”人是一群务实的人,他们当初创办“锦官绣”想法很简单,让蜀锦文化在他们手上往下传承,这就是他们最朴素的想法。

  成都文殊坊保护区的开街,对“锦官绣”来说,成了“锦官绣”发展史上的又一契机。

  回望这些年走过的路,李银昭欣慰地发现,蜀锦文化正逐渐走过她的低迷期,在往好的方向发展,蜀锦又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蜀锦,蜀锦产品从成都卖到了北京、上海、大连、香港、台湾等地区。2006年夏天,“锦官绣”蜀锦终于走出国门,分别有数百件标有“锦官绣”注册商标的蜀锦销往瑞士和英国。李银昭说这是所有“锦官绣”人没有想到的,蜀锦会这么快又重走丝绸之路。当然,这与蜀锦正在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保护是分不开的。

  (本版文图均由《文殊坊》杂志提供,在此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