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月20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七上“黑榜” ZARA 深陷“质量门”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本组稿件采写 崔丹 郑爽

  

  作为全球“快时尚”风向标的国际巨头,ZARA却在中国屡陷质量门,两年时间7次“上榜”。不过,对于所有的问题,ZARA始终选择沉默应对,并至今没有对问题产品给出任何处理意见。

  原因一:扩张太快是主因?

  

  据北京市消协公布的检测报告,日前测试ZARA、G2000、观奇、G-STAR等品牌合共57个样品中,有20个样品所有测试项目均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主要问题存在于纤维含量、色牢度、甲醛、PH值等方面。其中,包括一款ZARA牌样品在内的6种样品纤维含量与实测值不符,占样品总数的10.5%。

  以抽查不合格的ZARA休闲裤为例,上面标注的面料标签中称,“含棉量为75%、羊毛20%、涤纶5%”,而实际检测结果其含棉量为68.2%,比标注少了6.8%左右,羊毛则仅为10.6%,比标注少近一半。聚酯纤维,也就是涤纶含量为15.7%,超过标注的两倍。

  这并非个案,近年来ZARA已成为各地工商、质检部门不合格产品名单中的“常客”。据不完全统计,自2009年8月至今,ZARA至少7次陷入“质量门”。

  扩张太快被业内人士认为是ZARA屡出问题的主要原因,“价格便宜加上发展速度太快,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质量会降低,而且每个店又开得那么大,市场成本过高,所以公司会压缩成本,包括原料成本以及人力成本。”有业内人士表示。

  “ZARA在中国的销售远远超过总部的预期,从2009年开始就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入。”一位业内人士称,2009年上半年ZARA仅在上海就开了4家店面,新开门店接近其2006年2月进入上海3年来的开店总数。从2006年至今,ZARA已经开店75家。而且,ZARA将继续加速在中国的扩张,其母公司Inditex今年3月份宣布,2011年其门店覆盖中国的城市数量将从目前的30个增加到42个。

  

  原因二:管理“缩水”

  

  “竞争使然,快时尚行业正处在跑马圈地的战略布局阶段,ZARA、优衣库等都势必要加快开店步伐。”联纵智达咨询集团高级合伙人崔洪波称。优衣库、H&M、ZARA、C&A等国外品牌,今年不约而同地把国际化重心向亚洲转移,并不断加码中国市场,开始布局二三线城市。

  ZARA频发质量事件后,开始被外界质疑其海内外质量有别。据上述知情人士透露,ZARA在欧洲大部分都是自建工厂生产,甚至拥有自己的面料厂,但在亚洲地区不可能短时间内快速设立工厂,ZARA开始引入股权合作的OEM工厂。

  虽然其强大的优势在于供应链管理,但在亚洲地区扩张速度太快,后台管理可能会跟不上,“即便照搬欧洲那一套到亚洲地区也需要一定的磨合期,再加上速度、成本等压力,无形中可能会放松一些条件,内控管理水平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该人士称。

  另有业内人士认为,出现“虚标门”与ZARA的定位也有关系,“ZARA既想保持年轻时尚又有品质的品牌,但价格定位又不能太高,因为其消费群体面向的大部分是大学生和年轻的上班一族,这样一来公司在质量上可能有所牺牲,不然原料成本肯定要增加,导致价格上涨。”

  

  影响:如此“潇洒”不会长久?

  

  业内人士指出:“ZARA目前在国内没有竞争对手,中国消费者对它的热捧使得它完全能按照自己的标准走,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既希望能买国外的大品牌,价格不高还很时尚,因此往往会忽视质量问题,这就是为什么ZARA屡上‘黑榜单’,但消费者的热情丝毫不受影响的原因。”

  崔洪波也认为,质量事件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ZARA正常的销售,“对服装而言,消费者本来就是对质量弱关注度的。关心的都是流行时尚、潮流款式等因素,关键是品牌的身份标签和认同感最重要,质量对于服装来讲是一个保障购买因素,非激励购买因素。”

  但崔洪波认为ZARA品牌声誉会因此大大受损,“最大的影响还是在于品牌声誉上,这个影响短期可能并不会太多,但在竞争态势更激烈的环境下,中长期来看一定会有影响。”崔洪波认为。

  【评论】

  “洋品牌”诚信何在?

  此次各大时尚休闲品牌接连曝出“质量门”,当中最让人意外的是许多为人们所熟知的国际品牌。国内的消费者普遍认为外国牌子比中国牌子好,也容易产生盲目崇拜的心理。但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在国外口碑不错的品牌,进入中国后却每况愈下。从美容用品到婴儿奶粉,从沃尔玛超市到此次曝光的ZARA、G-Star等,洋品牌的诚信丑闻不绝于耳,令人大失所望。是不了解国内标准,“水土不服”?还是因为行业乱象,“近墨者黑”?抑或有意愚弄国人,恶意敛财?洋品牌在国际背景的光环下,不战便已赢得“上帝”的信任,但如此回报消费者的善意,屡屡危害国人身心健康,甚至以一种前赴后继的姿势,让我们不得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洋品牌,你们在中国怎么了?(大渝网)

  【链接】

  专家:生产环节存质检空白

  “多数服装品牌只是负责设计,本身并没有加工厂,”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社会监督与消费指导部主任罗刚指出,“由于销售环节,产品都是由代工工厂贴牌加工,往往就存在质量把关和品控上的缺失。”

  根据北京市消费者协会资料显示,一件衣服在进入各大商场销售之前,需要由该服装企业向商场提供一份检测报告。“现在很多检测报告都是由服装生产企业直接送检,并且送检的项目是按照商场要求的几个项目来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并不全面。”罗刚表示,基于以上原因,这种由生产企业提供的报告可能是合格的,但是一经有关质检部门的针对主要检测项目进行抽检,产品的质量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企业:欧标与国标检测标准不一

  据公开资料显示,我国采用的检测主要依据为《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以及《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

  “工厂平时执行国标的检测方式,跟欧标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对于产地和成分要求严格、对物理测试比较严格;而欧标对于化学成分检测要求严格。”一位长期从事出口的服装生产商告诉记者,这种不同尤其表现在纤维含量测试上,例如,衣料的腰带和衣服材料不一样,但是欧标指出,如果腰带的材料没有超过衣服的30%,可以不显示腰带纤维的成分。很多符合欧标的却不符合国内的标准。”

  该服装生产商指出,一般企业在中国市场有了经验之后,会在标识里面分别按照国标以及欧标来标注纤维含量,中文显示符合国标的成分,英文显示符合欧标的成分。(郑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