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代广
通讯员 李建伟
2011年初,全球最大的无缝钢管生产基地、湖南衡阳钢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衡钢集团)给河南洛阳双勇机器制造有限公司(下称洛阳双勇公司)发来诚恳的“用户报告”,称该公司在近年来连续进行的国家重点工程国产化技术改造中,洛阳双勇自主研制生产的钢管矫直机、双联双线拉伸机等冶金及辅助设备,“使用和调整方便,设备故障少,生产效率高,”为我国无缝钢管生产设备摆脱进口设备的依赖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家名不见经传、生产冶金设备机组只有6年多的民营企业,缘何成为国内外冶金设备制造领域的一匹“黑马”?
洛阳双勇公司董事长郭铁军一语道破天机,“创新才能赢得地位,掌握核心专利才能改变企业命运!”
专利技术成为“敲门砖”
衡钢集团是亚洲最大的钢管生产基地,其主体设备全部从德国、意大利引进。
2007年,衡钢集团决定对国家“八五”重点工程、∮89机组进行第三期技术改造,逐步提高国产化率,并从国内采购配套冶金设备。拟采购的4台价值共3000多万的六辊钢管矫直机,首选的是太原、长春等国营重型机械加工企业、科研院所。然而,在招标公告发出后,采购部门惊奇地发现一个从未谋面的民营企业身影:洛阳双勇公司。
和参加投标的国营大厂同台竞技,年产值仅有几千万元的洛阳双勇公司,简直可以说是“蚂蚁和大象”的较量。然而,洛阳双勇设备上拥有的“轧辊快速拆装器”、“随动飞锯机”、“管坯连续送进装置”等三项专利技术,却使专家评委眼睛一亮。
就这样,洛阳双勇的专利技术,为自己争取到了一台订单,就是这个“敲门砖”,成就了洛阳双勇在大型冶金设备制造领域的口碑!
“三次创业”插上腾飞翅膀
2004年,洛阳双勇决定要靠自主创新改变企业被动来料加工地位,并首先把自主研制双辊冷轧管机作为产品和技术创新的“突破口”。公司从洛阳中信重机、河南柴油机厂、洛阳轴承集团等单位高薪聘请了专家、高工,开始研制冶金整套机组“二次创业”的新征程。
2006年,洛阳双勇成功自主研发出LGC75、LGC100系列双辊冷轧管机组,获得了“随动飞锯机”、“管坯连续送进装置”等9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打破了国外垄断,逼迫国外冷轧管机生产设备价格,从几百万美元直降到几百万元。
“国内有色铜加工市场每年仅有1000万吨的市场规模,而钢铁产业却有着每年6亿吨的巨大蛋糕。”郭铁军审时度势,发出了从制造管棒加工设备,开始向有色、黑色金属板带加工设备领域进军的“三次创业”动员令。
他们和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等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投资1750万元,成立了“洛阳市冶金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AE的应用,实现了从手工设计到计算机三维、二维技术应用的快速跨越,达到了国营大厂、科研院所的同等设计水平。
2007年,洛阳双勇开发研制出了Φ800——1400㎜二辊可逆式板带热轧机组,在浙江天河集团一次投产试车成功。该设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使得其在国内外冶金设备制造领域声名鹊起,成为冶金装备领域的一匹“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