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山西天浩公司锅炉车间合力奏响“奋进曲”
□周燕 马丹丹
“舞台虽然平凡,追求应该崇高,岗位虽然艰苦,工作应该认真。”这是兖矿山西天浩公司锅炉控制室墙上悬挂的座右铭,是车间职工一直坚守的理念。
这是个由46人组成的生产团队。天浩公司热电系统有3台循环流化床锅炉,锅炉车间就负责担负着向甲醇装置提供生产用汽和汽轮机发电用汽的任务。从2007年10月,锅炉首次运行到现在3年多的时间,从他们第一次正式上“战场”一路走来,出现过数不清的困难,这些刚走出学校大门的“嫩”学生已经不再因锅炉生产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难题而却步,这个团队也在一次次的困难中慢慢成长起来。
苦尽甘来的“锅炉兵”
锅炉工的苦、脏、累、热是有目共睹的。山西的风沙和煤尘确实很大,有打扫不完的卫生,有时候刚擦干净,后面又刮脏了。每到阴雨连天的时候,煤潮湿,煤仓就下不了煤,必须人力“捅”煤,锅炉车间每班都安排一名班员到煤仓负责这项“力气活”,剩下的班员一人盯一个岗,有时给煤中矸石含量较大或是外界负荷要求高时,冷渣机就会因冷却水温度过高无法满足安全运行要求,这时还需要人工进行下渣和除渣,劳动量更大了。
锅炉车间丙班班长、兖矿集团劳动模范孔凡健经常说:我们干的活,不仅是在考验身体,更是对大家责任感的考验。一句“责任感”道出了“锅炉兵”工作中的个中真味。战胜困难,首先要战胜自己。他们从思想上鼓励大家,要在苦累面前做冲锋战士,锅炉兵也要在对外开发的事业里干出个样来。在公认的最脏最累的环境里,车间员工并没有怨天尤人地接受现状,而是将苦环境作为甜动力主动改善生产条件。对经常发生堵塞的煤道、下渣机冷却水超温等不能满足生产的地方进行技改,对给煤系统中的落煤管、斜煤道、煤仓等设施经常出现断煤、蓬煤的现象,车间集思广益想妙方:取直落煤管,斜煤道开孔、落煤管开孔、增加空气炮和振打器,锅炉给煤情况真的好转了。
为提高入炉煤粒度,增加给煤的流动性,防止煤仓棚煤事故发生,他们更换破碎机环锤,并把振动筛筛网减小为18毫米的筛网,防止大颗粒煤进入煤仓造成锅炉风压较快上升后下渣量增加……现在,锅炉因煤和渣的问题而对生产造成影响的情况彻底得到了解决。
为扭亏目标加码
煤是锅炉运行的重要原料,消耗量巨大,占据整个运行成本的85%。降低煤的消耗是锅炉车间首选的突破口,按照理论计算,飞灰可燃物每降低1%,煤耗可降低0.3%,而对于高达15%左右的飞灰可燃物含量,无疑蕴含着巨大的降耗潜力。
锅炉车间多次召开合理化建议讨论会,以降低飞灰可碳含量作为主攻方向成立攻关组,找准关键点集中发力。通过一点一滴的探索,经过近3个月时间的反复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他们采取控制沸中负压、减少漏风、下渣调整给煤、控制氧含量等办法,使飞灰碳含量由起初的15%降到了8%以下,满足了下游砖厂使用灰渣的标准,不单提高了锅炉热效率,还节约了燃煤成本,更节省了外运费用,真是一举三得。
然而中煤价格越来越高,成本就是控制不下来,锅炉车间又提出了大量掺烧高发热量矸石的点子。说干就干,从源头抓起,班组坚持白班配煤全天使用的原则,在安全运行的基础上调整锅炉入炉煤的配比,中煤和矸石比例由3:1调整为1:1,2010年,共掺烧金晖矸石5万多吨,节约购煤资金130余万元。在遭受金融危机的剧痛后,打好建设节约型企业和成本控制两大硬仗成为该公司全体员工的共识。节煤,只是锅炉车间打出的第一张节约牌,在日常工作中,他们还将降低水耗、电耗、油耗、风耗等纳入日常考核中,这些都是车间深挖内潜的砝码。
2010年锅炉累计运行时间为12000多个小时,设备运行率达到92.59%,比上年提高8.35%。设备运行率提高的主要原因为保障检修质量,锅炉运行稳定性明显增强。锅炉理论产蒸汽为999975吨,实际产蒸汽614790吨。一份份数据表明,锅炉车间46名员工用实际行动奏响了成长的奋进乐章,他们付出的努力和汗水,凝聚的智慧与合力正在托起公司二次创业的坚实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