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下午,中国钢协前常务副会长罗冰生透露,去年铁矿石涨价,中国钢企为此多支付近2000亿元人民币,超过全部钢企去年实现利润的2倍多。同时他表示,目前铁矿石谈判工作已经基本停滞。
兔年伊始,全世界掀起一片大宗商品涨价的浪潮,特别是最近几天,必和必拓宣布1月份进口铁矿石的价格继续上涨,加上海运费,过去的12个月涨幅已经达到了50%。
进口铁矿石大幅度涨价,同时带动了国内市场相关产品的价格大幅度提高,不断挤压着钢企的利润。罗冰生透露,对国内77家大中型钢铁企业的统计显示,2010全年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不到3%,低于全国工业行业的平均水平。
中钢协副秘书长吴新春说 “铁矿石已是影响企业盈亏存亡的生命线。”
铁矿石问题年年说但都不能解决,去年铁矿石的涨价蚕食了中国钢企利润将近2000亿,这相当于全部钢企去年实现利润的2倍还要多。可以说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是丧失话语权的。
那么,中国能否改变在铁矿石进口上的被动局面?罗冰生说,未来三年,中国将在铁矿石市场供需关系上实现逆转,真的是这样吗?听听经济之声特约观察员、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刘澄的评论。
刘澄认为,主要原因一个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钢材的巨大需求。第二个问题主要来源于铁矿石,中国钢铁企业集中度不够,大大小小钢厂太多,形不成统一的国际采购战略,导致被国际三大矿石巨头分头击破,被迫接受国外定价,丧失定价权的主动性。
刘澄说,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整顿内部进行重组,提高中国钢铁企业的集中度,提高钢铁企业集中度以后,才能用一个声音对外进行谈判。现在国内是众多声音,可能中钢协一个声音,各省市的民营钢厂、小钢厂分别到国外采购,很容易被对方各个击破。
而在供应上,不断高涨的铁矿石价格也刺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加入到寻找铁矿石的大军里。罗冰生认为未来3年市场的供需将会发生变化,中国将越来越多地掌握主动权,这个预测听起来很振奋人心,事实上会不会像他所预测的那样呢?
刘澄的回答是,这个趋势应该是有的,到底说哪一年能实现不好说,不一定像罗冰生预测的这么乐观。因为随着铁矿石的高涨,要考虑国内企业接下来的海外投资和找矿的力度,现在这些矿产,从投资到形成产能到运回国内,是有周期的。几年前,很多中国钢铁企业在国外进行投资,但是现在进入国内的还是比较少。
此外,中国经济的大规模建设应该说还远没有结束,对钢材的需求很难立马降下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钢材高速的需求应该还能持续10年左右,在这个期间很难改变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度。
(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