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2月20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浙商结“盟” 抱团反“哺”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浙江省工商局和浙商全国市场联合会认为,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合作共赢成为竞争的新趋势,联盟发展成为新的战略取向,站在“十二五”新的历史起点,为进一步推进浙江省内省外浙商市场互促共进、互动发展,应该成立“浙商全国专业市场联盟”。

  □ 万晓玲 钟雯  

  2011年2月13日,浙江省工商局和浙商全国市场联合会牵头组织浙江省内外浙商专业市场成立了“浙商全国专业市场联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浙商在省外的人数已经达到500万,走出去的浙商至今已经在省外、国外开办了近2000家市场。  

  市场遍地开花 

  2006年8月,浙江省市场协会所属的省外浙商市场联合会成立。2009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下半年要以加快建设营销网络为重点,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其中包括充分发挥专业市场的作用,通过在外设立分市场带动浙江产品的销售。

  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为此提供了更详细的注解:专业市场对外投资联合,是为了把产业和产品同时带出去。

  2001年,浙江出台《关于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意见》,此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纷纷实施自己的扩张战略,包括专业市场。一批又一批的浙商走向全国各地。从乌鲁木齐、拉萨、呼和浩特、哈尔滨到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到处都有浙江口音的商人和投资者。

  各地涌现了一大批像温州服装城、义乌小商品市场、浙江建材城等以浙商投资、浙江人经营浙江产品为主的商品专业市场,更有浙商把专业市场开到了海外,像巴西、南非的中华商城、韩国首尔的中国商品城等等。这些省外浙商专业市场顺应了市场经济产品流动、信息流动和资本流动的天然禀赋,他们在对当地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为弘扬浙商市场精神,推销浙江产品,反哺浙江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浙江省市场协会提供的不完全统计,目前,浙江至少有3000多亿元民间资本进入全国专业市场行业,而浙商在全国开办的市场绝大部分都是工业消费品市场,其中投资规模在100亩以上的市场已突破1000家,100亩以下的约500家。同时海外投资也逐年递增,截至2008年底,浙江境外投资的专业市场主体数量有60多家,遍布六大洲,居全国首位。  

  浙货覆盖全国  

  浙商省外造市,从表面上看,是浙江资本的外流,给“市场大省”培植竞争对手。但从深层来看,是浙商富裕资本与省外优质优价地产资源的最佳结合,是人才优势与低廉劳动力的结合,对于浙江产业延展、产品辐射、市场拓展、品牌提升具有积极的反哺作用。

  浙江是纺织服装、针织制品、日用百货、塑料制品、五金机电等商品的全球主要生产基地,轻工产业发达。浙商在省外建市场,第一个念头就是到浙江来招商,到浙江来进货,这就给“浙江制造”、浙江名优产品打通了外销渠道,更有益于延伸浙江优势产业的辐射面。

  浙商流向全国,最显著的成果就是浙货销售网络的形成。伴随浙商市场的对外扩张,浙货成为市场最主要的需求。据浙江省市场协会的不完全统计,浙江产品通过省外浙商市场这一平台销售到省外或境外的每年达4000亿元以上。

  如山东、江苏、江西、海南、太原、武汉、郑州等地的小商品市场,都是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母体的复制体,市场主要选择的商品还是最具竞争力的浙江商品。这些省外市场成为了省内基地市场产品的分销市场,他们到省内来招商、到省内来进货,拉动了浙江产品的需求。  

  产业优势互补  

  成都国际商贸城董事长、浙商全国市场联合会会长寿建鸿是省外浙商中的代表,他所投资的成都国际商贸城,占地面积2090亩,建筑面积245万平方米,总投入80亿元。去年,该市场交易额达到200亿元。

  “中国市场上的虫草95%来源于我们市场。我们的中药材价格指数已经通过论证发布。”据了解,这一指数,与义乌的小商品指数、绍兴的轻纺城指数的作用相类似。

  寿建鸿说,作为在西部创业的一名浙江企业家,他深感是浙江高速发展的民营经济造就了自己。据不完全统计,像寿建鸿这样走出去的浙商,在省外和国外开办的市场近2000家。

  恳谈会上,省工商局和浙商全国市场联合会举行了“浙商全国专业市场联盟”揭牌仪式,并发表“全国浙商市场联盟宣言”。宣言倡议走出去的浙商要内外联合,优势互补;勇担责任,反哺浙江;建设总部,凝聚浙商;对接产业,促进提升;产品加盟,品质升级;信息交流,资源共享;资金联合,风险共担;弘扬浙商,传播文明。

  另据了解,今年,浙江省工商局和浙江省市场协会还将牵头组织省外浙商市场设立100个“浙货销售中心”,为浙货畅销全国、全世界搭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