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2月11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股份制银行“分头突围”
转型期倒逼营销创新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李 涛

  

  1月14日,央行宣布从2011年1月20日起,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至此,2010年1月18日以来,一年时间内存款准备金率连续7次上调,这一举措,无疑加速推动商业银行进入转型期。

  相比实力雄厚的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在这个转型期显得尤为痛苦,以往过度依赖息差的经营模式将被迫转变,转变营销模式、重新建立客户价值核心已经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共识,以此实现“突围”。

  

  主动转型下的“分头突围”

  

  2010年10月,在青岛举行的“2010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议”上,12家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巨头们齐聚一堂,探讨后金融危机时代银行发展方式转型,为国内商业银行的转型期定下基调。

  事实上,国内商业银行的转型早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就已经开始。随着经济发展压力的增大,以往依赖息差、垒大户的传统银行营销模式受到挑战,信贷风险增大、利润空间收窄。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与国有银行在规模、网点上的巨大差距在这一时期被进一步放大。“要么转型,要么淘汰”,这个无奈的二选一成为股份制银行不得不接受的事实。

  于是,民生银行明确了“做民营企业的银行、小微企业的银行和高端客户的银行”这一定位,华夏银行立志打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商”,光大银行提出要实现“更有内涵的发展”。各大股份制银行都在积极转变其营销模式进行“分头突围”。

  从营销学角度讲,营销的职能就是保证客户和消费者成为企业的中心环节,以及指导企业决策。因此,从信贷业务到中间业务、从大型公司客户到中小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银行营销模式的转变,无疑是银行战略转型的集中映射。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最年轻的全国股份制银行之一,刚刚迎来15周年行庆的民生银行用非凡财富、小微企业融资的成功证明了其定位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商业银行间的经营正在由规模化竞争向个性化、差异化竞争转变,各大股份制银行的营销模式也由产品导向向客户导向转变。营销的创新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落实在各家银行的发展战略中,体现在经营模式的转变上。

  

  零售银行成“突围”排头兵

  

  尽管在“突围”的过程中,各大银行祭出不同的战略模式,但零售银行业务始终是最受银行青睐的“突围利器”。

  相比公司业务,零售银行业务有着更高的灵活操作性,使之成为营销创新的“试验田”,银行卡、理财产品、电子银行等产品的不断创新,营销模式持续多样化,各类营销活动层出不穷,服务和优惠作为最重要的关键词,贯穿于各个活动之中,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创新转变显露无遗。

  在这个过程中,大批的新产品、新服务涌现出来,借记卡凭借其越来越丰富的增值服务与信用卡相抗衡、私人银行的贵宾服务为高端人士所追捧、电子银行取代营业网点提供更多便利。如是种种,由于零售银行客户数量的庞大化、需求的多样化,使得各大银行在争夺客户时不必,也不能“刺刀见红”,服务营销取代关系营销,迫使银行不得不去创新,避免被淘汰的命运。

  正如某业内人士所说,零售银行从客户需求出发,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才能满足客户日益增长对产品本身的需要。优质服务应该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经营模式应该以银行盈利为中心,单纯粗放模式向综合服务模式转变,在为消费者提供服务过程中实现银行本身价值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