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2月01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反哺社会 企业家派发“过年红包”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回望刚刚过去的2010年,遍地的“冲突”让企业和企业家群体备受争议,也让本来就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商场更增添了几分硝烟的味道。360和腾讯之争,反映了中国企业之间不断升级的冲突;国美“陈黄之争”放大了企业创始人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冲突;奶粉和牛奶系列事件代表了企业在追求利润与质量之间的冲突;巴菲特、比尔·盖茨两个美国的富豪赴中国“劝捐”,又体现了企业富豪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

  但是,慈善仍然是2010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之一,这不仅因为两位重量级的美国富豪不远万里跑到中国来劝捐,更因为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和爱国者电子科技公司总裁冯军相继高调表态的裸捐。

  临近年关,又有不少企业家为社会的弱势群体送去关爱、派发红包。这让我们看到,许多成功的企业家在积累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思考着义利兼顾、扶危济困、反哺社会的意义。我们相信,如果有朝一日承担社会慈善义务像打高尔夫那样成为企业家及整个精英人群的时尚,企业家群体的成熟度和社会的和谐度都将大大提高。

  54名大陆企业家赴台捐赠 发1.1亿元“红包”

  1月23日,在南京黄埔减灾中心,大陆“首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表示,距离春节还有9天,大陆54名企业家将于26日组团赴台,发放价值1.1亿元人民币的“感恩红包”,每个红包1万台币到5万台币不等,并将延续一贯发现金的风格。

  陈光标是第一个对台捐赠,也是捐得最多的大陆企业家。他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七次向台湾捐赠款物,现在对台累计捐赠款物价值已达3000万元人民币。

  “我给赴台的企业家团取名叫‘感恩团’,行程叫‘感恩之旅’。过去,每当大陆发生各种大灾难,台湾同胞总是伸出援手,所以这次春节前,准备去台湾9个县市捐助,并于29日在圆山饭店给600名莫拉克台风灾民、贫困户、特困户发红包、献爱心。”陈光标说。

  陈光标曾在多种场合表达过自己尊崇“黄埔精神”。他公司的名字中也带有“黄埔”二字。“这几年两岸同胞走动往来频繁,我打算在台湾建一座黄埔交流中心大厦,为两岸人员交流搭建平台,考察台湾环保业务,未来计划设立‘海峡两岸慈善基金会’。”他另向记者透露,“慈善之旅”此行,有多位台湾政要接见,但对具体人员名单保密。“感恩团”还要去邓丽君墓前献花,纪念这位影响了一代人的先殒甜美“歌神”。(朱晓颖)

  重庆:民营企业家为环卫工捐款800万

  尽管今年重庆遭遇多年罕见的“寒流”,这里的环卫工人却感到格外温暖。

  近日,位于重庆九龙坡区直港大道步行街上,部分环卫工代表领到了400元“过年红包”。由重庆市人大代表、隆鑫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涂建华个人捐赠800万元人民币、设立的全国首个环卫工扶助基金宣布成立。

  据了解,这次800万元捐款,重庆市政部门给每位市政直属环卫工人发放400元“过年钱”,剩下资金将用于建立扶助基金,重点帮助个别有困难的环卫工人。

  谈及捐款原因,涂建华说,自己也曾穷苦过,能体会到环卫工人的不易。涂建华16岁就在重庆中梁山煤矿当矿工,每天抬六七百斤重的东西,腰部因此受伤。因此,他对环卫工人有种特殊的“感情”,看不惯别人不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甚至曾驱车数公里追一个乱扔垃圾的司机。

  涂建华曾多次举行公益捐款,包括绿化长江1000万元,人民警察因公牺牲抚恤基金1000万元等,累计捐款过亿元。

  800万元捐款中700万元作为“过年红包”,剩下1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成立重庆市环卫工扶助基金,每年拿出一部分给这些逝者家属。“这个基金的存在,可以吸引更多关心环卫工人的热心人士捐款,也能给那些生活困难的环卫工人多一些保障。”(李国 周松)

  通州:企业家坚持十载给乡亲发红包

  “这是第十个年头了,因为有马大哥的捐款,每年的春节都会过得宽裕些”。近日,北京通州区企业家马文彦自掏腰包40万,为通州区台湖镇董村村民每人发放500元过节费。60年前,马文彦就出生在董村,曾是村里最穷的放牛娃。经过多年打拼,马文彦终于脱贫致富,但他始终没有忘记乡亲们,此次捐款已是他“群发”红包的第十个年头。

  上午10点,上百户村民聚集在台湖镇董村9号院,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几分钟后,马文彦和家人走进院子。“马哥新年好啊”,问候声此起彼伏。在家人的陪同下,马文彦将手提包打开,把40万元现金交到村干部手中,按照每人500元的标准,再由村干部把钱分发到每个人手中,一个四口之家就能领到两千块钱“过节费”。村民冯先生手握现金,激动地说:“有了这笔钱,我家孩子明年的学费就不愁了。”

  “小时候穷,现在有钱了,也得想着咱村的父老乡亲们。”马文彦说,做人要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数年前,他开始创业,刚赚了些钱,就拿出省吃俭用攒下的几千元钱,帮村里新建了小学。2002年5月,他又出资6万多元购买一辆面包车,捐给本村的45名小学生。

  “这个捐赠我还要坚持下去,只要我的企业还在,就不会忘记咱村人。”看着兴高采烈的乡亲,马文彦坚定地说。(陈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