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产业对医疗保障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要降低百姓看病的成本,必须发展中国自己研发的高新技术医疗器械。专家指出,今后,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思路将以提高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为核心,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和产品结构,扶持和发展民族医疗器械产业。伴随着技术进步,我国医疗器械企业正迅速崛起,逐步实现进口替代,从中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挺进。
□ 黄 婧
行业规范发展成趋势
据中国联合商报报道,目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草拟的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中显示,民生用机械装备、高端装备被列为“重点发展任务”。其中,民生装备首次被列入装备制造业的五年发展规划(草拟)中,其包括数字化医疗设备、医院信息化设备、用于医疗的微型机器人及针对老年人及病人生活自理需要的服务机器人、远程健康诊断系统、家庭医疗智能系统等。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监管上也起步较晚,因此不正规的医疗器械企业以及低水平的竞争现象较为普遍。罗氏公司体外诊断代理公司销售经理商晓亮表示,“国家现在对药品、器械等要求较为严格,对于医疗器械,必须有注册证的产品才能进入医院使用,用于人体实验的更需要注册证,这些产品再好用,再能给医院带来利润,最终无注册证依然是非法的。在以往会有一些违规操作,而现在非常正规化了,无论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产品,无论是低端的还是高端的产品,国家都有要求,不管是药品、器械还是试剂,都必须拥有注册证,而且每个注册证针对的也不一样,比如低端的针对一、二级注册证,三级的还要有经营许可证。不仅会审核中间商,代理公司的法人代表、营业执照,甚至还要查看公司旗下的经营许可证,总之监管力度很强。这就说明医院要求证件齐全的合法企业产品才能够在医院进行正常的招标及使用,注册证是一个门槛,相对于以前的违规操作,现在一些不合法的产品已经停止使用了。”
因此,如何快速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成为当务之急。业内人士认为,要逐渐满足人民群众保健康复医疗器械的刚性需求,加大扶持医疗器械的技术创新,使行业产品更正规、更安全。只有这样,我国医疗器械业才能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
高端医疗器械产业
成支撑重点
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医院分布不是很合理,位于一线城市的医院不仅数量多,而且拥有高素质的专业医务人员以及比较先进的医疗器械设备,而偏远的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农村等地区不仅医院数量少,医疗器械配置也相对较差。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认为,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未来我国医疗器械发展将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技术和产品研发,另一方面是产业平台搭建和基地建设。在新医改的稳步推行下,加大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是目前的重点,目前行业“散、乱、差”的局面亟待改善,实现健康发展。
据了解,国家在医疗器械方面,已经开始对社区以及比较小规模的医院由国家实施拨款进行设备上的支持,并扶持一些国内的医疗器械企业,不像以前社区医院的设备还需要手工完成,虽然与三甲医院的设备存在差距,但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以提高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为核心
科技部社会发展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技术研究、产品研发、平台搭建以及基地建设,将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重点。业内普遍认为,未来我国将大力调整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方向和产品结构,扶持和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以推动产业发展。
商晓亮告诉记者:“目前,国外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很大,因此国家会扶持一些民族企业,当这样的企业也融入到这个大军之后,对树立其品牌形象,带动国内的企业发展很有帮助。对于纯进口的企业来说影响不大,毕竟还存在差距,目前国外先进的医疗器械属于高端技术,技术的不同决定了设备的准确度和速度。另外,相对于药品行业,医疗器械发展前景广阔,因为药品竞争比较激烈,而医疗器械投入比较大,价格很高,同时,产品也会进行升级,总之市场前景非常乐观。”
专家认为,今后,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思路将以提高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为核心,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和产品结构,扶持和发展民族医疗器械产业,并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医疗器械产品,通过关键部件和核心技术的突破,实现医疗设备整机和系统的全面升级。
相关链接
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十二五”预计翻番
从近日举办的第23届国际医疗仪器设备展览会信息发布会上传来消息,据市场研究公司Frost &Sullivan预测,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将在“十二五”迎来黄金期。从现在到2015年,中国整个医疗仪器与设备市场预计将翻一番左右,达到537亿美元。
该研究公司称,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医疗改革具有里程碑地位的一年。从全球第一的医疗行业展览平台——德国杜塞尔多夫国际医院及医疗设备展览会的数据来看,中国展商的展览规模逐年增长。数据表明,2011年,中国医疗健康行业规模将位居全球第三。 (韩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