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1月30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200亿元资本回归 泉商凤还巢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从1998年在河南郑州撒下第一颗火种开始,目前泉籍异地商会的数量已扩容至135家,而鼓起腰包的泉州企业家正在实践着自己的回归梦想,为家乡经济的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

  □ 许侨欣

  

  近年来,在外泉商掀起了回归创业、支持家乡建设的高潮,回归创业工程成效显著。据统计,2010年5月份以来,由泉州市县两级统战部门牵头促成和在谈的新回归项目有57个,总投资额225亿元,有力地推动了泉州的产业、港口、城市发展。回归创业工程,也成为泉州统一战线服务经济发展的一个响亮品牌。

  

  浓厚乡情 “引凤归巢”

  

  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说,“乡亲”因素是泉商回归的一个重要原因。

  “许多场合,在外企业家都向家乡表达了回乡投资的意向。在投资成本和生产成本相近的情况下,他们更愿意在家乡投资发展。”该人士说,“泉州人有浓厚的家乡情结,‘恋祖爱乡,回馈桑梓’是他们的重要特征,特别是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和对亲情、友情的眷恋,促使他们时刻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在实力增强后,返回泉州投资创业,是许多人的愿望。”

  例如,在2010年昆明推介活动中,云南保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嘉龙在了解到推介园区的情况后,当场表示一定要回乡投资,当晚,他召开董事会议,拍板投资1.5亿元在晋江建设保龙橡胶研发中心。又如,2009年在北京推介鲤城区江南总部区项目时,推介会结束的当晚,各异地商会的会长自发地聚集到了项目介绍人的房间,进一步了解鲤城总部经济区的情况,北京活动结束后,有5家异地商会会长组团随同招商小组同机回乡实地考察,并迅速达成投资意向。

  

  异地商会 搭桥牵线

  

  近年来,泉籍异地商会在引导会员回乡创业上所做的努力不容小觑。泉籍异地商会的建立与发展,对于组织联系、团结教育、协调服务在外泉州人,促进在外生产要素凝聚、融合和壮大,加强家乡党委、政府与广大在外创业者的联系,促进泉州与其他地区政治经济合作与交流等,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泉籍异地商会已经成为泉州的一个品牌,尤其在引导在外泉州人回乡投资、促进在外生产要素回流方面,商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07年至今,泉籍异地商会增加了近40家,每一场异地商会成立大会,都是一次回归创业的动员会、推介会。

  以异地商会为主要载体,一方面,有关方面通过举办一系列的交流联谊活动,如异地商会新春座谈会、泉籍商会会长联谊会、异地泉籍商会片区联谊会,以及首届世界泉商大会、世界泉州同乡恳亲大会,“海西建设·家乡发展·回归创业”项目推介恳谈会,架起在外泉籍企业家与家乡联系沟通的桥梁,帮助他们了解家乡,吸引他们回乡投资创业。另一方面,有关方面也主动推介,如连续3年由泉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带领“回归创业工程”项目推介洽谈代表团先后赴广州、苏州、北京等地开展推介洽谈活动,直接促成一批回归项目。

  2010年11月,在昆明举办的推介恳谈会上,有20个异地泉商和10个县(市、区)签订了项目回归意向,签约项目20个,金额达55亿元。

  

  健全机制 多方合力

  

  2008年春节,有关方面在泉州市各界人士迎春座谈会上向广大泉商发出“你们都是家乡飞出去的金凤凰,凤凰为何不还巢”的感人之言后,泉州市委统战部、工商联迅速反应,把回归创业工程作为经济领域统战工作全力推进。各级统战部门积极行动,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特别是各泉籍商会纷纷响应,动员在外泉商,带着项目、资金、人才返乡创业。

  在实施回归创业工程的过程中,泉州市各地纷纷建立了联席会议、项目会商、项目评估决策、项目督办等制度,有的县(市、区)还建立了首谈责任机制、信息搜集处理机制、项目评估决策机制、项目督办工作机制,以及工作评比表彰机制等。同时,有关方面还多渠道、多载体开展回归工作。

  经过不懈的努力,回归创业工程实现了三大成效:呈现量质并举的好局面,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服务等新兴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