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1月27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长三角企业竞相“西游”融资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到海外上市去!”去年以来,中国企业掀起了一场赴海外上市的热潮,仅12月份短短一周内就有7家企业在美国上市。长三角企业海外上市的成果同样喜人,仅在过去两个月里,江苏3家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就先后在境外成功上市,还有不少企业 “摩拳擦掌”。相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海外上市计划一度搁浅,长三角企业如今无疑是迎来了“第二春”。

  有专家指出,此次海外上市潮的出现,除了经济回暖、企业资金需求加强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许多企业希望能借助国际资本市场实现企业国际化,迅速增强公司实力。但海外上市之路看似“金光大道”,却仍面临成本高昂、当地政府审查等多重困难,“西游”之路绝非一帆风顺。

  

  政府推动海外上市

  据统计,2010年中国仅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就达45家,创下历年新高。苏浙两省在其中贡献良多。江苏省最近的海外上市案例就包括:去年12月15日江阴鑫仁铝业控股有限公司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11月24日全球最大的儿童用品制造商昆山好孩子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挂牌等。还有一些暂时无法登陆主板的选择场外交易板块,如盱眙龙虾产业集团就宣布将在今年2月于美国场外柜台交易系统上市。

  再看浙江,去年10月28日,第五季集团通过借壳登陆美国纳斯达克;12月10日,杭州滨江高新区企业斯凯网络也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加上去年上半年从场外柜台交易系统转板至纳斯达克的九洲大药房,浙企2010年完成了纳斯达克上市“三连发”。一些浙商还把目光投向了此前很少涉足的国家,如亚特电器去年登陆韩国,实现了相当于1.1亿元人民币的融资。

  如今苏浙企业海外上市,已牵动政府层面。去年10月底的“浙江——美国中小企业合作周暨项目对接会”期间,浙江省与纳斯达克签订合作备忘录,计划今后每年推动10家左右成长性好的浙江中小企业到纳斯达克上市。该省近日启动的《浙江省中小企业全球化绿卡计划》,明确提出5年内促成50家企业境外上市。

  

  企业“出海”门槛降低

  长三角企业的上市热情,是被A股创业板所点燃的。但企业家们随即发现,虽然创业板估值最高,但等待审批的时间很长,审批收紧后,甚至要等上数年。相比而言,海外上市所需时间较短,如果一切手续规范只需半年左右。

  另一个因素是海外上市门槛在不断降低,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杨戈去年在杭州接受采访时表示,金融危机后为了吸引更多企业,纽交所已悄悄下降上市“门槛”。即使暂时无法登陆主板,也可选择场外交易板块,具备此条件的企业大大增加。

  最重要的原因,则是“与世界500强企业做邻居”,实现“成为国际化企业”的梦想。杨戈介绍,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已不仅仅着眼融资,而更放眼于置身美国资本市场所带来的好处。一些互联网、文化娱乐、电子商务等地域性不是很强的企业,对海外上市陡增巨大热情。

  

  成本高风险大需谨慎

  海外上市之路绝非坦途,费用问题便是首要障碍:如在美国上市,审计费、律师费等上市准备费用就需要100万—200万美元;投行在成功发行新股后,还会收取占募集资金7%的承销费用;在伦敦证交所上市,仅每年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费用就达1200万美元;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所需的保荐人顾问费、上市顾问费、会计师费用等也要1000万港元左右,上市之后每年的维持费还需二三百万港元。

  此外,在海外发行股票存在没有足够投资者认购的风险,且交易量很低,美国场外柜台交易系统这样的平台有时一天的交易量甚至为零。还有消息称,近期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正在对中国公司在美借壳上市开展调查。这些对于急于海外上市的企业无疑是敲响了警钟。

  专家指出,内地A股市场有较高的市盈率和较低的发行成本,与海外上市相比各有优势,究竟如何选择,还需根据企业自身适合的情况慎重考虑,切不可盲目“贪大求洋”,以免造成损失。(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