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1月27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从“差乱矿井”到“整洁矿井”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袁庄矿创建安全质量标准化一级矿井侧记

  采煤工作面液压支柱横竖成行,三用阀、柱把同一方向;采面风、机等巷道路面无积水、无杂物、无淤泥,各类生产材料、设备分类摆放整齐;工字钢、“U”型棚巷道不再是“七漏八淌”、支架压弯变形……

  已开采51年的安徽淮北矿业袁庄矿克服全部炮采、炮掘生产环境差和矿井地压大等巨大困难,将一个“差乱矿井”变为“整洁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2010年连续4个季度步入淮北矿业一级矿井序列,顺利晋级年度一级矿井,创下一个“不可能”的奇迹。截止到2011年1月8日,该矿已实现安全生产2周年。

  

  “线”管理,达到整齐划一

  

  由于建矿早和地质构造等因素,该矿始终维持着全炮采、炮掘生产模式,井下生产设备、材料多如“牛毛”。为改变老矿井下脏、乱、差、险的生产环境,该矿结合生产条件制定了液压支柱一条线、链板机一条线、水平销一条线等30条“线”管理标准,有针对性地攻克工程质量难点问题。

  如今在该矿,不论是管理干部还是班组长、质量验收员,下井身上都带着尺子、细绳等与“线”有关的家什,所有工程质量都要用尺子说话、以线为标准。采煤单位还发明了统一尺寸的“棚档器”,从而解决了采煤支架棚距大小不一的问题。据了解,去年,该矿分别有6个采煤面、22个掘进头、12个硐室达到了“精品工程”。

  

  “土”办法,解“头疼”难题

  

  矿井地压大、顶板破碎、底板变形等是该矿安全质量标准遇到的“拦路虎”。为解决创建中的“头疼”问题,该矿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不少“土”办法,这些“土”办法既美化了环境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如往年在上山铺设台阶上都是采用水泥固定石块施工办法,但由于底板底鼓变形造成台阶断裂、扭曲等,往往是铺设好的台阶个把月就要修复。该矿研制出了组合式木制台阶,该台阶任凭底板如何“折腾”,它丝毫不受干扰。并在巷道报废时木台阶还可以拆卸用于其他巷道使用。据悉,该矿在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中使用了10多种“土”办法,实现了安全、效益双赢。

  与此同时,该矿还针对矿井地压大等状况,投入科研专项资金,攻关改进支护方式,推广使用了“高强稳定型耦合支护”等顶板固化技术,加大设计断面,预留压缩空间,采用加对子棚、缩小棚距(600毫米改为300毫米)等措施,有效控制了巷道变形,解决了巷道前掘后修的问题。

  据统计,2005年以来,该矿总计投入安全资金近亿元,完成安全技改项目和斜巷运输治理等20余项,其中巷道修复资金4000多万元,修复巷道24000多米,矿井抗灾能力和生产环境显著提升。

  

  抓“卫生”,生产环境整洁

  

  “巷道干净整洁了,心情也舒畅了,不仅安全上有益,而且在井下的急躁心理也渐渐消除了。”该矿采掘一线职工对生产环境的改善感受颇深,该矿把文明生产纳入到安全质量标准化范畴,井下区、科单位在各作业场所、主要硐室都配备了笤帚、铁铲,班班明确专人打扫环境卫生,对路面矸石、煤块超过规定大小,文明生产环境达不到要求的,一律处罚到责任人。

  如今走进采面风、机巷道和掘进工作面,路面没有了积水、淤泥和杂物,各类生产材料、设备分类摆放整齐;工字钢、“U”型棚巷道不再是“七漏八淌”、支架压弯变形。

  

  查“静动”,24小时不掺假

  

  “星期一的矿联合大检查,各区、科单位的工程质量、环境卫生都搞得不错。但有人反映检查人员走后就有单位不能按标准施工了,急于抓生产、赶进度。”在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之初,该矿就加强了这种“打假”行为。于是,一套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工程质量检查验收方案出炉,该矿不仅成立了采掘、通防等4个专业检查组,而且还配备了1个“督察组”,形成双保险。实时对4个检查组验收定级情况进行复查,凡复查结果与检查验收定级不相符的(复查结果低于检查验收定级标准的),追究参加检查验收人员的责任,给予责任人罚款处理,并以复查结果为最终评定等级。

  如何保证24小时动态监督区、科单位按标准施工,该矿还统一印制了班组工程质量验收表,由安监员、本单位带班干部、质量验收员共同对施工工艺、流程、环节、过程进行“互监”验收。(陈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