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 专题报道

2011年01月26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一曲责任和奉献的壮歌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四川烟草商业“十一五”回眸

  □ 本报记者 郑 林 万霞飞

  往事并不如烟。透过岁月的窗户,我们看到许多“亲切的怀念”。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由此联想到的意境是“川”和“子”:四川烟草人站在一个时空的节点上,放眼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以冷静从容的心态盘点自己走过的“十一五”。抚今追昔的思考和感慨,都表现出一种沉稳淡定的情怀。过去的五年,他们以专卖管理、烟叶经营、文化兴企、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显著业绩,证明了自己的不辱使命。对川烟人来说,这是——

  虎年岁尾,记者走进新近落成的四川烟草兴业大厦。在记者看来,四川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以下简称“川烟”)的此次“年度报道”具有特别的意义:回眸川烟“十一五”,展望川烟“十二五”。一次承上启下的“新闻链接”,自然有着非同以往的分量。

  记者案头的背景资料表明,“十一五”时期是川烟自组建以来发展环境最优、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的五年。全省行业累计实现税利407.9亿元,税利总额连续八年保持在全国前五位,税利增长率居全国第四位。其中,2010年实现税利113.8亿元,同比增长19.8%,是2005年的3.6倍。

  五年来,川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恪守“两个维护、两个至上”的行业价值观,坚持“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不断创新、全面提升”的总体发展思路,充分把握中国烟草战略变革的历史机遇,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5.12”汶川特大地震等不利因素影响,紧紧围绕“管理年、深化管理年、全面提升年、创新发展年、再上水平年”的工作主题,遵循市场化改革导向,坚持走集约型、内涵式发展道路,大力实施烟草强省战略,经济效益大幅攀升,生产经营更加规范,管理水平明显提升,综合竞争实力显著增强,历史性地迈入全国行业“第一方阵”,并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给川烟的“十一五”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专卖管理、烟叶经营、文化兴企、社会责任是烟草商业行业的四大主题词。采访川烟的“十一五”,记者选取“四大主题词”作为“画龙点睛”的切入点。

  

  专卖管理:

  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和“生命线”

  

  川烟相关领导以“行业内外部秩序进一步规范”点题,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川烟“十一五”期间专卖管理的概况。他说,“专卖”作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和“生命线”,川烟从来都是常抓不懈、扎实有力。为此,他们不断加强内外监管,深入推进法制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十一五”期间,川烟紧紧抓住“打源头、端窝点、破网络、惩要犯”不放松,深入开展“天府一号”、“金叶维权”等专项整治行动,与公安、司法、工商、邮政等部门密切协同配合、多点多线联动,有力地打击了制售假烟违法犯罪活动,取得了辉煌战果。同时,完善终端市场分类监管,深化双基达标内涵,提升多维度的市场监管能力也都取得明显成效。另外,他们还努力探索专卖管理标准化,积极构建市场监管和内部监管工作体系,激发了专卖工作的内在动力。“十一五”期间,累计查处涉烟违法案件16.07万起,查获假冒卷烟22.69万件,打掉制售假烟网络239个,捣毁制假窝点1178个,拘捕涉烟犯罪嫌疑人1034人,判刑591人,全省卷烟市场平均净化率达到96.5%。

  “外打”的同时,企业内部监管更加严格,日常监管和经营自律制度不断完善。这当中,开发运行了专卖内管信息系统,实现了对“两烟”生产经营活动的实时监控;扎实开展专项检查,有效遏制不规范经营行为,切实维护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秩序;深入开展“两项、三项检查”工作,完善相关制度,规范运作流程,初步建立起内部监管长效机制,提升了行业整体规范化水平。

  与“外打内管”齐头并进的是行业法治建设更加深入,各项法制规章为专卖保驾护航。他们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全面完成“五五”普法目标任务,提高行业法制建设水平,充分发挥法规部门的执法监督职能,积极探索建立贯穿行政执法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机制、配套制度,有力促进了依法行政和文明执法。

  从科学管理的角度看,现代流通也是“基石”和“生命线”。川烟的现代流通,织就了一张业绩喜人的营销网络。

  本世纪初,川烟网络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后,四川烟草人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卷烟销售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关键取决于服务。以服务为灵魂,全省卷烟销售工作逐步实现了从“坐商”到“行商”到“情商”的转变,从“以我为主”向“以客户为主”的转变,从“订单营销”向“服务营销”的转变。

  五年时间里,川烟高度关注客户利益和需求,不断延伸网络覆盖,全省零售客户总数突破25万户;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建设,电话访销、网上配货、电子结算等技术纷纷融入营销,供应链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全省网上订货率达到28.1%、电子结算率达到92.37%……“优质、高效、低成本”成为了烟草商业企业现代流通的关键词。

  “打码到条、分拣到户、配送垂直、标准统一、工艺规范、信息支撑”,通过完善物流基础设施,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十一五”期间,川烟基本形成了一整套覆盖面广、快捷高效、服务优质的现代物流网络,截至2010年,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卷烟物流配送中心16个,另有6个正在抓紧建设。

  

  烟叶生产:

  一道山花烂漫的风景线

  

  川烟有关领导对记者说,作为川烟“三大核心业务”之一的烟叶生产,是一个战略性的产业,一头连着国家利益,一头连着烟农利益。烟叶的主攻方向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这是烟草行业贯彻落实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指示精神,服务“三农”的有效抓手。2007年,国家局提出把四川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根据这一指示精神,全省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坚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富民惠民相结合,与卷烟工业发展相结合,走内涵发展型、科技驱动型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加强烟叶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实现了烟叶稳定、烟农增收、财政增税、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的目标。“十一五”期间,川烟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在创新生产组织方式、加快实施“科技兴烟”战略等方方面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在,四川烟叶已进入全国16家工业企业品牌的主配方。2010年6月11日,国家烟草局姜成康局长在听取川烟工作汇报后指出,四川“打造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的目标基本实现,四川烟草商业已进入全国烟草行业“第一方阵”。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十一五”期间,川烟累计收购烟叶1778.04万担,较“十五”收购总量825.99万担增长115.26%;年收购量从2005年的267万担增长到2010年的422.6万担,增长58.28%;烟农户均收入突破两万元,烟叶生产规模稳居全国第三位。

  “十一五”期间,川烟累计投入约38.5亿元用于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18个基地单元的烟田设施配套,建设项目累计约30.85万件,受益烟田面积251.13万亩。修建密集型烤房42963座,烘烤能力达257.8万担,密集烘烤率达51.6%,建设机耕道路1159条,总长2280.01千米,基本烟田覆盖率35.3%,实施烟草农用机械28233台,满足26.4万亩的烟田机耕。烟基建设有效解决了烟区多年没有解决的用水难、行路难、防灾难等问题,产区烟叶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烟区综合生产能力极大提高,为烟叶可持续发展、烟区农民增收提供了保障。

  “以前靠天吃饭,种烟就像赌博。”说到过去,许多烟农怨声载道。现在,烟草公司出钱给修了水利,家里地里都有了自来水,旱涝保收。在攀枝花、泸州、宜宾、广元、德阳、达州等烟叶产区,农业综合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曾经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一年雨旱分两头,夏秋暴雨泥石流,冬春雨水贵如油,祖祖辈辈为水愁。”这个出了名的“干巴”县十年九旱、九旱九灾,2005年以前因为天气原因导致烟叶产量多年低而不稳,人畜饮水十分困难。如今在这里,记者见到的是小水窖遍布田间,管网工程用上微喷技术,平坦的机耕道路纵横相连,密集型烤房排列整齐,村民们个个喜笑颜开。这个曾经被称作“狼和人争水吃的地方”,如今已是旧貌换新颜。

  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穿着皮鞋种烟、打着手机卖烟、背着崭新电器回家”——一位会理烟农形象的比喻,生动地展示了会理烟农的新生活。川烟领导告诉记者,会理是全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试点县,是四川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一个缩影。在全省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中,川烟注重与大农业统筹发展相结合,一方面积极创新生产组织方式,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探索实践了大户种植、互助组、农业股份制公司三种模式,提高了烟农规模种植水平;另一方面,突出烟叶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农村综合经济效益,达到烟叶为主,多业协调并举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以服务“三农”、助推新农村建设为主打内容的现代烟草农业,成为川烟“十一五”一道山花烂漫的风景线。

  

  文化兴企:

  提升企业发展的软实力

  

  在记者的印象中,川烟对“文化”情有独钟。记者发现,川烟20多年的发展历程,文化兴企的持续“给力”举足轻重。在这个历程中,川烟形成了企业核心价值观——人为本、法为准、德为先;企业精神——以责任奉献社会,以真情回报客户,以创新超越自我;企业使命——携手客户,构建和谐并进的利益共同体;发展理念——不断超越,领先一步;改革理念——早改革、早主动、早受益。明确了川烟发展目标定位——巩固四川烟草在全省经济格局中的支柱地位,确立四川烟叶在全国烟草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保持四川烟草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行业领先地位。其中,企业文化构建向文化兴企的跨越,从根本上提升了企业发展的软实力。

  接受记者采访的川烟领导强调,提升企业的软实力,队伍建设是关键。“十一五”期间,川烟一如既往高度重视队伍建设,深入开展“讲责任、讲纪律、讲奉献、树形象”活动,大力发扬“节奏要快、标准要高、工作要实、状态要好”“四要”作风,大力倡导广大干部职工永葆“满腔热情、富有激情、充满智慧、奋力创新”的精神状态,争当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执行者、行业共同价值观的率先垂范者、行业战略目标任务的积极推动者,为推动“两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组织保障和精神动力支撑。在这些饱含政治智慧理念的指导下,川烟领导班子全面建设不断增强,领导核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各级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披坚执锐,所向披靡。同时,他们坚持把提升素质、优化结构、加强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来抓,打造出一支特别能战斗的烟草铁军。

  川烟党政班子深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真谛。聚焦川烟“十一五”的几个特写镜头,记者清晰地看到他们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方法的灵活性,统筹政治理论学习、形势任务教育、党风廉政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等重要内容,搭建网上论坛、文化沙龙、专题讲座、交流考察等教育平台,健全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支部学习制度、领导干部调训制度、领题调研制度相互协调的制度体系,完善了述学、评学、考学等制度配套,综合运用“领导讲、专家讲、自己讲、典型讲”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并积极探索以党建带工建、促团建的新思路、新方法,促进党建群团工作进一步跟进形势发展、融入生产经营、体现时代特色、凸显积极作用。2009年,全省行业涌现出成都市局(公司)、凉山州局(公司)2个全国烟草行业先进集体和4名全国烟草行业劳动模范。2010年,川烟有4名干部职工获得“四川省第六届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企业文化建设再上新水平,是川烟“十一五”“文化兴企”的一大亮点。据川烟有关领导介绍,“十一五”期间,川烟着力加快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向品牌化、标准化、系统化方向发展,积极探索试点烟草商业服务品牌建设,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两个至上”在岗位及全方位、多层次的主题实践活动;围绕行业改革与发展,促进文化与管理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确保企业文化理念“固化于制”;促进文化与经营的有机融合,大力开展“一线员工示范岗”等活动,提高生产经营服务水平,使企业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促进文化与员工的全面融合,发挥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加速文化理念“外化于形”;着力健全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评价和激励“三大机制”,不断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文明创建跃上新台阶,给企业文化建设锦上添花。“十一五”期间,他们大力开展文明创建和扶贫帮困工作,充分体现“企业公民”的责任意识,力争以发展赢得尊重、以内涵提升品味、以真情回馈社会。各级各单位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努力提高精神文明创建的内涵和质量。2009年,川烟被省委、省政府评为“营业收入上台阶的大企业大集团”。川烟所属凉山、遂宁两个单位成功创建为市级文明行业,泸州营销中心创建成省级“巾帼文明岗”,巴中物流中心创建成市级“青年文明号”。目前,川烟共有各类“文明单位”180个,占单位总数的98%。其中,国家级文明单位1个,省级文明单位20个,市级文明行业11个,同比上升22%;20个市州局(公司)实现文明创建全覆盖,同比上升11%。

  

  社会责任:

  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多年来,记者最深刻的印象是他们深明大义,以坚定执著的理念和矢志不渝的行动打造责任烟草。作为烟草行业内在要求之一的责任烟草,川烟一直以沛雨甘霖的深情和作为回报社会。“十一五”期间,川烟牢记烟草专卖立法宗旨,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大力开展捐资助学、扶贫济困、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等活动,切实履行“以真情回报客户”的企业精神,树立了冰清玉洁的社会形象。下面一组特写镜头,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川烟“责任烟草”的形象和气质——

  大力支持抗震救灾工作。汶川“5.12”地震和攀枝花-会理“8.30”地震,共造成川烟直接经济损失6亿多元。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川烟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一手坚持不懈地抓抗震救灾,一手坚定不移地抓生产经营,夺取了抗震救灾重大胜利。汶川“5.12”地震后,四川烟草累计捐款2659万元,树立了四川烟草商业负责任的良好社会形象;

  深入推进灾后重建。牢固树立“恢复重建不是简单复制,而是更高水平建设、更高起点发展”的理念,按照“以人为本、科学重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远近结合、统筹兼顾,规范有序、依法推进”的原则,坚持高起点,注重高质量,着眼高效率,把恢复重建作为灾区单位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引擎。川烟科学编制灾后重建规划,确定灾后重建项目,总投资达到115028万元,灾后重建正在高质高效地积极推进,全省行业灾后重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参与扶贫帮困。认真落实“十一五”扶贫帮困规划,大力开展捐资助学,积极支持恢复重建,卓有成效地带动了城乡统筹。据统计,近年来,川烟捐资助学累计捐赠达1.047亿元;修建希望学校16所,总投资达2497万元;斥资300余万元向凉山州寄宿学生赠送的1.5万套的卧具;按照每人5000元的标准,资助了全省320名贫困大学生……这些“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之举,树立了川烟“责任烟草”的良好形象。

  采访临近尾声,记者想起了半年前的一次重要会议,觉得是对川烟“十一五”一个很好的总结。2010年7月23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在成都举行烟草发展提前一年税利超200亿元工作总结大会,隆重表扬为四川省烟草产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为会议召开发来贺信说,全省烟草战线全体同志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烟草专卖局的大力支持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取得“三年三大步”的优异成绩,提前一年实现“税利超200亿元”发展目标,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灾后恢复重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川烟领导告诉记者,“十一五”期间,川烟主要经济指标连续5年进入全国行业商业前六位,为国家财政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川烟领导真诚地表示,作为特殊领域的烟草行业,四川烟草人没有任何理由尸位素餐,所做的一切都是“应尽之责”。记者看到,这些“贡献”的画面叠现出一家家绿色银行,一座座希望小学,一个个友谊大堰,承载着千千万万贫困地区的人们质朴的情感和幸福的渴望,印记着一年又一年川烟人耕耘的足迹和执着的爱心……

  握别川烟领导之前,一位川烟负责人以“巨轮出海,扬帆待发”的诗句开场,简要地向记者勾勒出川烟“十二五”的宏伟蓝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做大做强烟草产业的部署和国家局“卷烟上水平”及“两个领先”的要求,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深化改革,加强企业管理,提升创新能力,实现“两个领先”, 到2015年,卷烟销量确保270万箱,力争280万箱;烟叶收购确保600万担,力争700万担,打牢500万亩基本烟田建设的基础;实现税利确保160亿元,力争170亿元。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实力、全国一流的现代烟草流通企业,成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努力实现由“两烟大省”向“两烟强省”的跨越,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