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乙 本报通讯员 游云川
“奋战六十天,打好收官战!”在川煤集团决战四季度的关键节点,华荣能源绿水洞煤矿迎来了今年的重点攻坚项目3214综采工作面,其地质条件与开采难度堪称“行业硬骨头、世界性难题”。该工作面平均回采走向长674.5m,煤层平均厚度 2.75m,平均倾角68°,最大倾角直逼74°,相当于在几乎垂直的“绝壁”上开采,这既是对矿井技术实力的终极考验,更是对采煤一队全体职工干部勇气与意志的淬炼。
三重险关拦路
74 °峭壁上的开局困境
75 °超陡倾角是所有难题的“总开关”,其衍生的设备稳定难、人员站立难、安全保障难等问题相互交织,构成了该工作面最核心、最棘手的三重险关。
设备安装适配难。首架支架下放时,由于原有滑靴与74°陡坡适配性差,刚下放至工作面中段便突然发生跳道,钢绳绷紧,支架突然卡死在切眼中段。现场跟班的队长邓淞淋大喊道:“停绞车!固定锁具!”众人合力将支架稳住,避免了设备损毁事故,这一意外直接延误了两天工期,给全队职工带来了沉重打击。
人员畏难心理重。面对近乎垂直的工作面,职工普遍产生恐高心理与畏难情绪。新入职的技术员杜昌爱站在切眼上口,望着下方悬在半空的支架,吓得手心冒汗。“在地面写规程画图纸的时候不觉得,到了现场才知道什么叫悬崖峭壁。”甚至有职工私下议论,“这么险的工作面,不如申请放弃”。
安全保障压力大。人员攀爬需手脚并用紧扣梯凳,站位时身体必须前倾45°以上才能保持平衡,设备防滑防倒、人员防坠落的压力远超普通工作面,安全防护如同“在针尖上绣花”,容不得半点马虎。
党员冲锋在前
党旗领航突围破局
越是艰险越向前,狭路相逢勇者胜。面对开局困境,采煤一队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全体党员主动亮身份、扛责任,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劲头,成为攻坚路上的“主心骨”。
队长邓淞淋自项目启动便把“办公室”搬到井下,首架支架跳道后,他连续扎根井下,趴在陡峭的工作面上测量数据,手掌被岩壁磨出茧子,汗水浸透工装,最终提出“将原有滑靴改为30mm厚铁板、增加支架底部摩擦力”的解决办法。方案实施当天,他亲自指挥支架下放,直到第二架支架平稳到位才升井。
党支部书记李刚针对职工畏难情绪,组织大家到矿上的劳模工匠室,重温绿煤人“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大倾角精神传承,邀请参与过3212等大倾角工作面的老工人讲奋斗故事、传宝贵经验。他还带领队干部编制《74°倾角工作面安装安全手册》,逐人开展心理疏导和实操培训,每天都在工作面带头爬梯凳,喊出“我先上,党员再上”的口号,用实际行动打消职工顾虑。
工程技术人员杜昌爱聚焦工艺创新,在借鉴外部经验基础上,优化出“分段牵引+联锁固定”的支架下放流程——用双速绞车分3段缓慢牵引支架,每段都用40T链子将支架与轨道锁定,有效减少设备晃动。
副队长李西平则是“安全哨兵”,他从采购市面上最新的防坠器开始,到逐件复核保险背心的缝线、保险绳的强度,每道工序都亲力亲为,出工作面总是走在最后,确认所有职工安全设施使用规范后才放心。他常说:“74°的坡,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双重防护必须实打实落地。”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全队迅速凝聚起“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的攻坚合力。
严守三大铁律
筑牢安全施工防线
首架跳道事故让全队深刻地认识到,进行超陡倾角施工,安全是底线,准备是前提。采煤一队迅速召开攻坚会,立下“设备有问题绝不入井,准备未到位绝不施工,安全未到位绝不下放”的三大铁律,以“铁的纪律”筑牢施工防线。
为确保设备无问题,检修班班长彭曾带领职工到岗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对支架滑靴、绞车牵引系统、防倒装置逐一进行“地毯式”检查,小到一颗螺栓的松紧度,大到支架的承重性能,都逐一记录、复核,不合格的立即整改。
有一次,检修人员发现一台支架的液压阀存在微小渗漏,虽然不影响短期使用,但为了严守铁律,他们立刻联系地面购买材料更换配件,矿井也为这个重点工程一路“绿灯”,确保设备“零缺陷”入井。
在准备工作上,队干带领职工反复推演支架下放流程,模拟设备跳道、顶板脱落等突发情况的处置方案,直到每个环节都烂熟于心、每个职工都能熟练操作。安全保障上,除了双重防坠设施,他们还创新采用“专人监护”制度,每个作业点都设有专属安全监护人,全程紧盯作业状态,保证防坠器正常使用,职工站位安全可靠,杜绝上下平行作业,确保“安全未到位绝不下放”落到实处。
创新赋能攻坚
解锁陡倾角开采密码
攻克74°超陡倾角工作面,技术创新是核心动力。采煤一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适配超陡倾角施工的创新做法,填补了矿内在70°以上超陡倾角综采领域的技术空白。
除了“滑靴改铁板防倾倒”“分段牵引安装工艺”外,他们还创新采用“联锁支架+防滑缸”组合策略,在支架之间加装联锁装置,启用防滑缸增强稳定性,有效化解了支架受力不均导致的倾倒风险;在安全防护上,推行“防坠器+保险背心+保险绳”三重防护,为职工筑牢生命安全防线。这些创新做法不仅保障了3214工作面的顺利安装,更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绿水洞方案”,全队仅用20天便完成全部支架安装。该矿矿长郑小俊在现场调研时感叹道:“创新是破解难题的金钥匙,采煤一队用敢闯敢试的精神,为矿井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从首架支架跳道的困境,到如今的顺利出煤;从职工的畏难退缩,到党员带头的众志成城。这既是一次技术的突破,更是一次精神的淬炼,让“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大倾角精神与“三铁精神”再次焕发光彩。实践证明,再陡的坡,挡不住奋斗者的脚步;再难的关,击不垮川煤人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