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晨
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与市场挑战中,皖北煤电钱营孜煤矿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坚持向管理要效益,以创新求发展,通过开展地面物资、设备、修旧车间标准化、定制化创建等生产经营活动,有效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与安全管理效能升级,打出了安全生产与增收创效“组合拳”,为矿井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该矿机厂加工修旧车间的标准化与定置化库房建设,既是破解废旧物资管理乱象的务实之举,更是串联资源高效复用、安全风险防控的关键枢纽,为矿井在降本增效与安全管理之间搭建起坚实的实践平台。
“标准化”带来“新变化”
走进钱营孜煤矿机厂维修加工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井然有序的作业场景。宽敞明亮空间里,黄色标线清晰笔直,机床、工具柜、物料架等各守“领地”,沿着标线整齐列队;各区域的围栏上,设备名称、风险预示等标识醒目规整,蓝色货架上,电气设备、风动工具按“待修、维修、完好”分区码放,一改往日车间环境“杂乱无章”的景象。
作为矿井电气设备维修、物资修旧的“专属领地”,车间内回收设备多、配件多、杂物多,一直是困扰车间标准化创建的最大阻碍。为适应矿井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标准化建设在安全、经营管理中的效能,自年初以来,钱营孜煤矿下大力度在全矿地面车间、库房范围内开展标准化、定置化整治工作,通过科学地规划、合理地布局以及职工标准化地操作,提高地面生产现场的安全、经营管理水平。
“实现车间标准化建设,其核心是将工具、物料、设备、人员等资源按照明确的规则定位、标识和规范,从而实现高效、安全、有序的生产环境。”据厂长任伟介绍,将“6S”管理理念作为提升车间标准化水平的切入口,该厂通过“班前整理、班中维持、班后清扫”程序,将“整理、整顿、清理、清洁、素养、安全”潜移默化地根植在职工心中,形成“让习惯符合标准,让标准成为习惯”的标准化意识,职工的工作标准和自我要求有了大幅提升。
在标准化创建工作中,现场环境治理是“老大难”问题。为确保生产与整治两不误,该矿领导多次现场调研,讨论专项整改方案;全厂干部职工群策群力、攻坚克难,克服了在环境空间受限、生产与整治矛盾上的实际困难,有效解决了诸多“历史遗留”问题,让整改工作有的放矢、全速推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可能”变成“现实”。
“以前干活,总像在‘打仗’,工具扔得哪都是,找个工具像‘寻宝’,现在所有工序都遵守标准化,环境好了、效率高了,安全也有保障了。”机厂维修工王师傅,看着自己数月以来的劳动成果感慨道。
从安全距离不足,到功能区域划分,从随处乱放,到归类码放,一场“标准化”的变革让机厂车间有了“新变化”。如今的机厂车间内,黄色标线清晰可见,物资设备各占其位,安全距离泾渭分明。职工们一改往日满身的“油乎乎”,统一的工装干净整洁,在充斥着标准气息的环境中对维修设备一步步拆解、检测,动作有条不紊。
“新变化”催生“新动能”
工作环境舒适了,职工的心情就好了,心情好了,干事创业的氛围自然愈发浓厚。
在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的带动下,矿机厂在制造加工、修旧利废等方面一系列管理与技术创新的丰硕成果——三轮复用机制、自动喷漆装置、焊管机上料与下料装置应用等一大批创新项目应运而生。
“我们的创新理念是——‘个人造梦,集体圆梦’”在维修车间,生产主管王特特将手指向悬挂在墙面上的“八个字”向笔者介绍,矿机厂依托“一站两室”,积极探索应用修复新工艺、新材料及更高效的加工方法,以技术创新驱动成本持续降低。“压力机远程遥控装置”“气动泵安装平台”“避免近身作业改进项目”……一项项创新成果层出不穷,逐步构建起“技术+资源”双轮驱动的内循环闭环体系,打造出“综合维修”与“再生资源”两大中心。
“我们通过自主设计改造自动化喷漆装置,不仅减少了喷漆作业危害,作业效率还能翻倍。焊管机上料与下料装置的生产改进,在降低职工劳动强度的同时,成功地让生产效率提高至原来的2倍。”说到“两大中心”里的小发明、小创新项目,王特特自豪地说道。
为全面贯彻落实经营工作部署,该厂将“过紧日子”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持以“能自制不外购、能自营不外委、能自修不外修”的“三自原则”为行动指南,不断推动降本增效“多点开花”。据统计,上半年该厂累计自制风水管路2200余根、W型钢带36500米,节约采购成本约180万元;自营工程项目节约外委费用约15万元;自主完成的轨道安装车、巷道修复机、凿岩台车、风动拉葫等设备的维修,节约费用约25万元……一项项修旧、加工成果丰硕。
经过标准化“变革”的加工修旧车间,维修效率不断提高,配件损耗率持续下降,职工“三违”行为基本杜绝。正如该矿领导所说:“标准化不是‘面子工程’,而是要让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标可依,让标准开出‘安全与效益’之花。”现如今,在该矿地面物资、设备库房及加工修旧车间厂房,职工们激情满满,斗志昂扬,他们正以标准为尺、以规范为基,丈量安全与效益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