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光闪烁,设备轰鸣。在山东能源枣矿集团蒋庄煤矿机电设备制修厂内,一座看似寻常的“皮带过桥”,正悄然讲述着一场关于“变”与“省”的革新故事。
“从前是一座桥‘守’一条皮带,浪费的是材料,更是工时。现在这‘伸缩式’的设计,才算真正盘活了家当,把账算明白了。”站在新型插接式皮带过桥前,该厂铆焊班班长任传统道出了问题的关键。
在此之前,蒋庄煤矿一直使用固定尺寸的皮带过桥装置,由于规格单一,当应用于不同型号的皮带机时,平台底腿高度和底梁横撑长度往往不符,必须重新加工调整,耗时耗力。
“加工好的装置一旦不适用于当前皮带机,或是尺寸需要变动,往往难以及时上井,即便上井也无法迅速改造,大量装置因此闲置,闲置就是浪费。”任传统回忆道。一批批“量身定制”的过桥装置,反而成了“一次性”消耗品,重复利用率低,加工成本居高不下。
触目惊心的浪费,倒逼着创新思路的转变。任传统带领班组成员大胆创新,他们将桥面平台底梁横撑、平台底腿、斜梯等部件分别用方钢制作,并设置滑眼,用螺栓连接,通过插接,实现横撑长度、平台底腿高度、斜梯长度、角度等均可自由调节,使该装置能够灵活适配各类需跨越通行的作业场景。“就像‘变形金刚’,哪里需要就调成什么样。”这一“伸缩式”设计,不仅实现了“一桥多用”,更在源头上杜绝了重复加工、材料堆积的浪费现象,真正实现了“以一变应万变”。
皮带过桥装置的创新改造,只是该厂深挖内潜、精打细算的一个缩影,类似的“微创新”在厂区遍地开花。
内线班班长郭玉华手持改造后的高压水枪,兴奋地介绍起来:“以前用的陶瓷芯水枪,娇贵又易损,换一次芯近实300元,还耽误工夫。利用螺栓、钻头等常见零件,自行设计出逐级增压喷嘴,成本不过十几元,水压却显著提升,冲洗效率翻了一番,还耐磨不易损坏。小零件解决了难题,省钱还省心。”
该厂不止于“点”上的技术突破,更将创新思维延伸至材料管理上。他们曾面临“规格不一、难以通用”的困扰。例如,采煤专业使用的皮带护网为3米,掘进专业使用的是1.5米,井下护栏也是有的单位使用0.8米,有的单位使用0.6米,这样回收上来的不能通用,造成积压浪费。为此他们推行“模块化”管理模式——对沙箱、护网、护栏等统一尺寸标准,打破专业壁垒,实现“一物多用、循环通用”,从源头上遏制了“各自为政”导致的闲置与浪费。
在选煤厂,同样体现着“小改动带来大效益”的理念。笔者了解到,选煤厂502至380溜槽经过长时间使用,内部出现锈蚀,煤流量较大时容易造成堵卡现象。而且为倒“八”室形溜槽,物料易粘结溜槽内壁,影响流通效率。该厂技术人员巧妙利用废旧皮带代替钢板制作上溜槽槽壁,既耐腐蚀又降成本;同时对下溜槽进行扩展,使其与上溜槽平齐,进一步优化了煤流路径,有效解决了堵卡难题。
“我们不追求大投入,但讲究精准发力。”选煤厂厂长高文宇表示,“每一个环节省一点,每一处细节优一步,聚起来就是可观的效益。”
如今,在蒋庄煤矿,一场场“静悄悄”的技术改良,正汇聚成推动矿井提质增效的坚实力量。(李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