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国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崔国良胸怀“技术突围”与“实业报国”理想,二十余年来这位兼具科研底蕴与产业远见的企业家,以一颗赤诚之心和坚实脚步,书写中国民营科技创新的奋进篇章。
20世纪60年代末,拥有青春热血的崔国良作为“知青”奔赴黑龙江嫩北农场,在艰苦岁月中磨炼出坚毅品格,也对土地与农民的艰辛有了最真切的体悟。1974年,他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后进入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任教十一年。讲台上的岁月,让他深刻认识到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1988年,他放下教鞭,自费赴日本农工大学攻读研究生,开始了新的探索之路。
在日本求学与工作的14年中,崔国良相继在机械自动化与铁路装备领域崭露头角。他任职于日本东光产业会社期间,主导多项技术研发,先后取得8项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从轨道自走车到折损补强装置,均显著提升了铁路维护效率与安全标准。凭借卓越的技术实力,他被破格晋升为技术部部长,成为日本同行眼中“最值得信赖的中国工程师”。然而面对“加入日本国籍”的邀请,他坚定地说:“我心系祖国,根不能丢。”
2003年,崔国良创办中日兴业有限会社,深耕中国农机配件领域,秉承“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理念,为日本农机制造企业提供高品质零部件。2011年,怀揣报国之志,崔国良毅然回国,创办北京今日良机科技有限公司,开启了新的征程。当时国内甜菜秧苗移栽仍以人工为主,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他带领团队潜心研发,历经上百次试验,终于在2012年推出我国首台甜菜秧苗移栽机,填补了国内空白。该机推广后,移栽效率提升十倍以上,广受农户好评,从此“再也不用蹲在地里熬一天”成了农民的心声。
此后十余年间,崔国良持续深耕农机装备创新,始终以“科技为民”为核心理念推动研发。他累计获得19项专利,其中铁路领域8项、农机领域11项,多款产品实现出口,进入立陶宛市场。他的企业以扎实的技术实力、稳定的产品性能赢得行业口碑,为我国农业装备自主化、智能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崔国良深信,科技创新必须与市场需求同频。他常说:“销售不懂技术,就无法让农民信服;技术不懂市场,就会闭门造车。”因此他鼓励年轻员工深入田间地头、走到农民身边,从真实场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创新落地生根。在他看来,当前农机产业正迎来新一轮结构性变革:土地流转催生了大型装备需求,而小农户仍需要灵活高效的中小型机械。只有紧贴农民、服务农业,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北大荒的知青岁月,到国际农机市场的开拓历程,从大学讲台上的学者,到实业一线的创业者,崔国良用半生坚守诠释了中国制造的精神。他始终认为,专利不是象牙塔里的技术,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力,是让农民减负、让农业增效的民生科技。
“科学要造福人民,实业要服务社会。”这是崔国良始终坚守的信念。如今,步入花甲之年的他依然奔走在研发一线,以沉稳与笃定推动中国农机产业不断跨越。崔国良的故事,正是对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生动诠释——在创新中坚守,在实干中前行。(陈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