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席卷全球的浪潮中,中国的教育科技行业正迎来结构性升级。如何将科技创新与社会需求结合,成为企业家们的新命题。而在“AI+心理教育”这个交叉领域,中科汇航(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姜倩,凭借深厚的心理学功底与战略眼光,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商业创新之路。
从心理学家到科技创始人
一次跨界的勇敢转身
十年前,姜倩还是一名专注于儿童与家庭心理咨询的从业者。那时,她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真实的家庭情绪困境:孩子的焦虑、父母的沟通障碍、学校的教育压力。
“我发现问题不仅在孩子身上,而在系统——教育系统、心理系统、家庭系统都缺乏数字化支撑。”她说。
于是,2018年她创立了中科汇航,将人工智能引入心理教育场景,系统化解决“心理评估难、干预慢、效果追踪弱”的行业痛点。如今,这家公司已经成为国内“心理智能教育”领域的代表企业之一。
让AI理解人心
打造心理教育的产业闭环
在姜倩的带领下,公司相继研发出多款智能心理系统,构建了从心理评估—情绪识别—语言训练—家校反馈的完整产品体系。她不愿过多谈论“技术堆砌”,而强调“场景创新”。她说:“AI不是目的,解决真实问题才是核心。”
通过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与数据建模等核心算法,中科汇航的系统能够实时分析儿童的情绪波动与心理特征,为家长和教师提供干预建议。
这类技术的普及,使得心理教育从“个案服务”变成了“可规模化运营的产业”。
截至2025年,公司产品已在超过40家医院、心理中心与教育机构中部署使用,商业授权用户遍布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等十余座城市。根据企业统计数据,平台累计心理评估量超过 5.8万次,覆盖家庭用户 5.2万人次,并实现了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120% 的商业化收入。
教育产业的“新算力”
把心理服务变成可复制的产品
心理教育传统上被认为是“不可规模化”的行业——咨询师数量有限、服务强依赖个人经验。姜倩认为,这是AI最具变革力的空间之一。她指出:“心理教育本质上也是数据科学。只要有足够的场景积累和算法模型,就能让经验转化为体系,让服务具备复制能力。”
她的企业正是这样做的。通过标准化系统输出与SaaS商业模式,中科汇航已与多家教育集团和早教品牌达成深度合作,提供B端解决方案;同时推出针对C端家庭的数字心理辅导应用,实现“B2B+B2C”双轮驱动。
截至目前,公司累计签约合作机构 超过80家,其中包括12家心理教育研究院、11家康复中心、17家学校心理实验室。2024年度公司心理教育智能系统授权与服务收入同比增长 146%,其中AI智能评估与语言干预产品线贡献了超过 60% 的营收。
技术之外的核心壁垒
信任与责任
当被问及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力时,姜倩并没有谈专利,而是谈“信任”。“心理数据不同于普通教育数据,它涉及隐私、伦理和家庭信任。技术领先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赢得社会和家长的信任。”
为此,中科汇航建立了业内首个心理健康数据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多层加密与匿名化处理,保障儿童信息不被滥用。同时,公司聘请心理学专家与教育部认证咨询师组成专业伦理委员会,确保产品使用与培训符合国际心理咨询标准。
这份稳健与责任,也成为企业品牌快速增长的隐形资本。2024年,公司获得多项行业荣誉,包括“创新创业影响力峰会——智慧教育行业影响力人物奖”“金领奖——杰出青年创新领袖奖”等。
让教育科技成为
“有温度的产业”
与资本市场上那些快速融资、追求估值的AI企业不同,姜倩的中科汇航选择了稳健扩张、深耕价值。她将AI心理教育定位为“慢赛道中的硬价值”:“教育和心理不是一次性消费,而是长期信任关系。我们做的是一个持续成长的生态,而不是一时的风口。”
在她的带领下,中科汇航已启动海外战略,与新加坡和加拿大的教育科技公司签署合作意向,计划输出心理健康智能化课程体系,推动“中国心理科技方案”的国际落地。
结语:商业的尽头,是温度
在专访最后,姜倩回忆起自己从咨询师转型创业者的那一刻,她笑着说:“我做企业不是为了让AI更聪明,而是为了让教育更有人性。”
从一个心理咨询室,到一个拥有完整产品矩阵、商业模型与社会影响力的科技公司,她完成的,不只是职业转变,更是教育产业范式的重构。她用科技打磨情绪,用数据理解人心,用商业实现温度。(王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