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新时代工会工作的变与不变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封保敏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中国劳动关系市场化、就业形态多元化、职业需求个性化的变革,给工会服务带来了新的挑战。工会既要解决传统产业工人权益维护问题,又要应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难题。深入分析新时代工会的坚守与创新,对推动工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工会的坚守:工会工作的三大本质特征

(一)维护职工权益的核心使命始终如一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工会仍坚守职工利益代表者的本质属性,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工作基点,深耕传统产业与新兴领域,深入调研职工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权益保障难题,精准掌握职工实际需求,积极与政府、企业协商沟通,完善职工劳动权益保障机制,切实守护职工切身利益。

(二)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属性始终如一

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将党的领导贯穿工会工作全过程、各环节,坚守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属性,确保工会事业发展方向正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工会创新组织建设模式,以党建带工建,建立“党建+工建”联盟,实现党工组织同步谋划、同步发展。同时,工会借助大数据技术开展党建活动,全面分析职工思想动态与权益保障情况,创新党建活动形式与内容,在保障职工权益的同时提升职工政治素养。

(三)服务发展大局的战略定位始终如一

工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工会坚持服务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定位,积极主动作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区域间合作,推动区域间技术交流。同时,工会积极为企业职工提供技能提升服务,鼓励职工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职工队伍建设水平,激发职工创新积极性,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创新发展,提高行业发展水平。

二、新时代工会实践路径:构建三维创新体系

(一)法治化创新,筑牢维权基石

其一,工会要积极探索改革创新,推动相关部门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完善法律法规,以法治保障技术工人合法权益,通过薪酬激励机制激发技术工人创新积极性,通过法律赋予工会集体合同否决权,保障工会能够依法对损害职工切身利益的集体合同进行否决并仲裁,充分发挥法治力量,为职工权益做好保障。其二,工会要完善法律援助体系,组织律师、专家学者成立法律援助团队,在企业辖区成立法律援助站,实时为职工提供法律支持,定期开展法律普及讲座,提高职工法律意识,引导职工学会利用法律来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同时,工会要开发线上法律服务系统,借助信息技术构建智能法律咨询平台,在平台上传基本法律知识和处理流程,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为职工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务,提高法律响应速度。其三,为了保障职工权益落实,工会要加强法律监督,组织经验丰富、立场坚定的工作人员成立监督员团队,定期对企业劳动法律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劳动违法行为,并进行整改,切实保障职工权益,提高劳动法律执行效率和效果。

(二)数字化创新,重构服务形态

其一,工会需借助信息技术加强数据整合,构建统一的全国工会大数据中心,打通人社、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信息壁垒,整合相关数据资源,为职工与企业建立精准数字画像;通过分析职工画像掌握职工需求,结合企业历史表现与风险事件对企业进行风险定级,加强对高风险企业的动态监督,对潜在风险行为提前干预,避免损害职工权益事件发生。其二,工会可创新服务模式,在企业集中辖区部署工会服务一体机,通过智能服务终端优化职工办事流程,支持职工自主办理电子劳动合同签署、困难帮扶申请等服务事项,打破人工服务的时间与空间限制,提升服务效率,减轻职工办事负担。其三,在文化建设方面,工会开展活动需遵循创新驱动原则,注重将文化精神与时代元素深度融合。工会应深入挖掘企业文化中传承传统文化的内容,从核心价值观、历史传承、企业奋斗精神等维度提炼文化核心要点,通过举办企业文化宣传讲座、企业发展进程展览等活动,让职工了解并认同企业发展历程,感受企业文化魅力,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三)社会化创新,拓展组织边界

工会要优化入会渠道,在企业官网、行业平台等渠道开发工会入会接口,实现职工扫码或点击链接“一键入会”,简化入会流程,降低操作门槛,提升职工入会积极性,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构建开放型工会组织体系。同时,为提升服务专业性,工会需积极联动社会组织,引入社会组织的服务资源,为职工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此外,工会可借助信息技术开发“工会服务地图”,方便职工通过手机实时查询就近的服务机构位置与服务内容,及时获取专业服务支持,提升职工服务体验感,增强职工对工会的信任与支持,树立工会良好形象,为进一步争取社会组织支持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工会既要坚守本质特征,又要积极探索创新路径,精准对接新时代职工的个性化需求,结合新就业形态完善权益维护体系,深化产业职工队伍建设改革,加强职工队伍思想政治引领,提高职工专业技能与政治素养,为企业发展、国家战略目标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冠铜业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