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新燕 白帅国
“嗡”数控对轴镗沉稳的运转声沉稳响起,某大型结构件的金属表面正被精准切削,细密如发丝的铁屑簌簌落下,与老师傅额头的汗珠一同滴在零件上。
近日,北重集团防务事业部303车间成功攻克某大型结构件机加难题,更以严苛标准守住质量底线,生产效率提升了20%。这背后是技术团队以“一丝走三刀,刀刀见铁屑”的较真,书写了一场以质攻坚的奋斗故事。
这场攻坚战的难度,从一开始就显而易见,待加工的大型结构件被吊运进来,大家心里都清楚,此次机加非同寻常。
大型结构件尺寸大、精度要求高,而车间现有设备精度存在一定局限,加上交付时间紧,留给技术团队的调试、加工时间被压缩了近三分之一,赶进度与保质量的双重压力扑面而来。
更棘手的是结构件表面不规则,找正环节成了第一道“质量关卡”,找正环节稍有差池,后续加工便会全盘皆输。
车间里经验最丰富的庄永贤带着徒弟趴在机床旁,额头布满汗珠,双手稳稳地操作着测量工具,双眼紧盯仪器读数,不敢有丝毫松懈。
经过多次测量,团队摸索出“分步找正+辅助定位”的法子:先以基准面为参照固定,再用自制的定位块校准,原本要4个小时的找正流程,压缩至2个小时,找正效率提升50%。更为关键的是,找正精度大幅提高,为后续加工质量打下基础。
找正难题刚解决,首次机加时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结构件有两处深孔部位需要切削,现有刀具要么够不着,要么刚性不足容易“颤刀”。
经过分析,大家得出结论:常规刀具根本无法满足加工需求,想要突破困境,唯有自制刀具。庄师傅盯着工件琢磨了两天,拿着废旧镗刀头和刀座改起来,根据现有加工工件尺寸,通过画图、制图、测绘等工艺技术要求,磨角度、调刃口,反复试切7次,手上磨出了茧子,终于做出了一把可滑动桥式镗刀刀座“定制刀具”。
当“定制刀具”安装到机床上,整个车间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气凝神,目光锁定在加工区域。机床启动,刀具缓缓切入零件,铁屑如雪花般簌簌落下,一刀、两刀、三刀……每一刀都精准无比。机床的轰鸣声,是团队对质量的坚守。
最考验质量把控能力的当数精车环节。结构件关键部位的公差要求控制在0.02毫米以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三分之一。连车间最老的“精度通”庄师傅都忍不住咂舌:“这哪是机加,是拿着绣花针在铁疙瘩上描线,真的是一丝走三刀,刀刀见铁屑。”
嘴上感慨,行动却丝毫不含糊。庄师傅蹲在机床旁,仔细检查自制刀具的紧固程度,一遍又一遍确认内径百分表的读数。第一刀下刀时,刀头在工件内径上切割出一小段弧线,他眉头紧蹙,没急着继续,反倒是关了机床,拿内径百分表复核了一下尺寸,等确认没问题后,才敢慢慢推进,额角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操作台上,他都没顾上擦。测完最后一组数据,比要求的精度还高半丝。
庄师傅脸上露出疲惫却满足的笑容。“哪有什么捷径,就是一刀刀抠细节、一点点磨精度。”正是凭着这份对质量的极致追求和“一丝走三刀”的较真劲头,成功攻克了技术难题,保证了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