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胜
当我国油气管网朝着24万公里的“倍增式”目标迈进时,有这样一位工程师,始终扎根管道技术攻关一线,从大口径弯管的防腐涂层到智慧管网的协同创新,用二十余项专利技术和多项突破性成果,为国家能源输送安全筑牢技术屏障。他就是四川庆达实业集团总经理、油气储运工程专家赵跃。
攻坚弯管防腐:
破解行业“老大难”的技术密码
在油气管道工程领域,大口径热煨弯管的防腐处理是长期以来制约工程质量的关键瓶颈。“传统技术成型的涂层总有缺陷,要么附着力不足,要么耐冲击性差,在高压输送环境下极易引发安全隐患。”赵跃在谈及技术攻关初心时说道。为此,他带领团队主持了“大口径热煨弯管自动化涂覆工艺研究”项目,创新性地研发出特殊传动机构,实现弯管垂直运行与挤出机水平旋转的精准协同。这项技术通过挤出热胶粘剂带和聚乙烯带,在垂直传输的弯管表面形成与直管3PE涂层质量完全一致的防腐结构,有助于解决弯管防腐层易开裂、寿命短的行业难题。
在技术转化过程中,赵跃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管道施工中的夹持固定难题,他主导研发的相关夹持设备,通过双装置协同设计实现不同管径的快速装夹:其中,夹持装置依靠弧形板配合适配不同管径,借助电机、支撑柱与环形滑槽的联动实现管道角度灵活调整,还能通过限位结构精准定位管道中心;吊装装置则可完成待加工管的移动与稳定夹持,整体将施工效率提升40%以上。
针对热煨弯管裂纹检测难题,他主导研发的相关检测装置,通过多结构协同实现高精度检测:借助可移动且能调整角度的基础结构,方便设备在施工场景中灵活调度;搭配可伸缩的传动结构,能带动检测组件深入弯管内部;依托固定结构将装置稳定固定在弯管端部后,导向结构可限制检测组件在水平与竖直方向的偏移,再配合增压结构驱动伸缩与定位,最终让检测组件始终处于热煨弯管圆心位置,精准识别0.2毫米以下的微裂纹,为管道安全再加一道“防护网”。
布局智慧管网:
碳中和时代的能源输送新范式
随着“双碳”目标推进,油气储运行业面临着安全与效率的双重挑战。赵跃敏锐地意识到,数字化转型是破局关键。他带领团队深度参与智慧管网建设,构建起“感知—数据—知识—应用—决策”的五层技术体系。在感知层,通过部署分布式光纤和智能传感器,实现管道本体状态、周边环境变化的实时监测;在应用层,则开发出管道数字孪生系统,可模拟不同工况下的输送效率与风险点。
“智慧管网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要让每一条管线都拥有‘同生共长’的数字镜像。” 赵跃解释道。他主导的管道数据中心建设,整合了从规划、建设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数据,配合应急指挥平台,能在发现异常时自动生成处置方案,将突发事件响应时间缩短至传统模式的 1/3。这种“全方位感知、一体化管控”的模式,已成为碳中和愿景下智慧管网体系的重要实践样本。
结语:
能源动脉上的坚守者
从攻克弯管防腐的“硬骨头”到布局智慧管网的“新赛道”,赵跃始终以“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为己任。当被问及未来规划时,他目光坚定:“油气管网是国家能源的动脉,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条动脉更安全、更高效地跳动。”这位扎根油气储运一线的工程师,正用技术创新书写着能源报国的生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