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9月26日,味道CCTV·中国馒头产业圆桌访谈在“中国年馍之乡”山西霍州隆重召开。本次活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山西总站联合主办,全国食品领域政策专家、技术领军者、头部企业负责人及高校学者齐聚一堂,以主场优势聚焦霍州年馍发展,围绕五大核心议题深度研讨,为这一非遗产业的现代化转型与全国化布局注入强劲动能。
作为本次访谈的核心样本,素有“舌尖上的美食、指尖上的艺术、心尖上的情结”之称的霍州年馍,始终牵动全场目光。这款拥有两千多年传承的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古法酵母发面,经揉、捏、搓、压等多道手工工序制成,“步步登高”“如意枣花”等十余种造型承载着吉祥寓意。霍州市委书记李青雁在致辞中介绍,目前霍州已培育年馍经营主体153家,年产量达3500万公斤,年产值突破3亿元,带动510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同时她也坦言,产业在全产业链升级、智能化生产、品牌辐射力等方面仍存短板,此次家门口的访谈,为霍州年馍对接全国资源、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近水楼台”的机遇。
活动以“麦香四季·蒸腾世界”为主题,设置五场产业访谈,分别聚焦政策赋能、科技驱动、产业链协同、品牌建设和健康主食方向,同步明确产业升级关键路径。
在“政策领航”议题中,嘉宾结合河南、山东等馒头主产区实践,为霍州年馍定制政策路径。山西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辉现场表态,将推动霍州年馍纳入省级特色粮油产业扶持清单,从产业链补贴、技术创新资金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助力其完善“总公司+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集群模式,将“主场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科技赋能”环节直击霍州年馍生产痛点。技术专家结合本地企业实践建议,霍州年馍可保留手工塑形的非遗精髓,在和面、醒发、包装等环节引入智能设备——如霍嬷嬷食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智能化生产线提升效率,智能醒发箱精准控制品质稳定性,自动包装线破解“产能低、成本高”难题,为产业规模化铺路;现场展示的机器人揉面设备,更直观呈现了“传统技艺+现代科技”的融合成果。
面对品牌同质化挑战,“品牌破圈”议题中专家支招,霍州年馍需以“非遗文化”为核心,构建“区域+企业+产品”品牌矩阵:一方面借访谈热度,通过短视频传播年馍制作技艺与节庆文化,联动央视主播开展连线带货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整合“霍嬷嬷”等区域公用品牌资源,共同打响“霍州年馍”招牌,推动其从“地方特产”走向全国市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金征宇特别指出,霍州年馍可结合健康消费趋势,借鉴本地企业研发海苔肉松馍、红糖芝士馍的创新经验,探索低GI产品研发,进一步拓宽市场边界;中国食品报社总编辑刘彤也表示,将通过媒体资源助力霍州年馍讲好“主场故事”,提升全国知名度。
本次访谈不仅为霍州年馍明确“政策+科技+品牌”升级路径,更通过标准发布与研究院落地搭建起发展支撑平台。业内预计,借助此次“家门口”的智慧加持,霍州年馍有望加速突破瓶颈,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壮大产业规模,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实现民生增收的典范,也为中国馒头产业探索“非遗活化”新模式提供参考。(杨仁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