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静
新时代发展态势下,我国经济社会追求高质量整体发展,国有企业作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载体,其高质量发展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起着关键的引领与推动作用。党建工作是国有企业的“根”与“魂”,更是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通过对国有企业党建聚才赋能展开研究,在分析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党建聚才赋能的重要性与导向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其对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影响,提出党建聚才赋能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策略。
一、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国有企业党建聚才赋能的重要性与导向
(一)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国有企业党建聚才赋能的重要性
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样必须一以贯之。党建聚才赋能正是实现二者有机结合的关键抓手——通过党建引领,将党的领导内嵌于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之中,确保国有企业发展方向与国家战略保持高度一致,以国企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人才聚集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企业成长的核心资源。党建活动涵盖人才培养、吸引、使用、激励等全环节,如为人才成长提供学习机会、为才华施展搭建实践舞台、为价值实现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国有企业通过开展此类党建活动,能够聚集一批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这些人才不仅能为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动力,进一步增强国企市场竞争力,还能激发企业内生发展活力,成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国有企业党建聚才赋能的导向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国有企业党建聚才赋能需明确四大导向。一是坚持政治导向:以党的领导武装人才思想,确保人才队伍始终跟党走,成为党和国有企业可靠的有生力量,这是党建聚才赋能的根本前提。二是坚持服务战略导向:聚才赋能需围绕国有企业发展战略与核心业务展开,而国企战略与国家重大战略紧密相连,因此要通过这一导向确保人才发展、国企发展服务于国家战略,助力提升国家现代化水平。三是坚持价值创造导向:推动党建聚才赋能形成的人才优势转化为企业综合优势,进而提升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技术成果突破性发展,这是聚才赋能的核心目标。四是坚持人本导向:秉持“以人为本”理念,通过完善保障机制、优化发展环境,确保人才在国企内“安身、安心、安业”,为人才长期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二、国有企业党建聚才赋能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提高国企员工素质与能力
人才是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党建聚才赋能为提升员工素质与能力提供了系统路径。一方面,党建工作能为人才管理提供科学指引与思想政治引领——通过宏观调控确保人才规划与企业战略、高质量发展目标相匹配,实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全环节有效管控;同时通过党员导师制、党员帮扶先锋岗等载体,加速人才成长,持续保持国企人才活力。另一方面,党建工作注重“又红又专”,确保人才思想政治水平与业务能力同步提升,助力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过硬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人才素质基础。
(二)提升国企凝聚力与竞争力
凝聚力与竞争力是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党建聚才赋能通过“聚心”与“赋能”双轮驱动,实现二者同步提升。在凝聚力量方面,党组织能将各层次人才团结在党的周围,通过主题党日、技能比武、团队攻坚等党建活动,加强党员与党员、党员与群众的深度联系,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减少人才内耗,实现能力最大化发挥,提升组织运行效率。在增强竞争力方面,党建赋能聚焦激发人才活力与创造潜能——通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团队突破技术瓶颈、攻克发展难题,将党建优势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与发展优势,推动国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三)优化国有企业组织保障
党建聚才赋能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组织保障。其一,通过将党建工作写入公司章程,明确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法定地位,落实党委前置研究讨论“三重一大”事项制度,确保企业决策兼具科学性、政治性与方向性,规避重大决策失误风险。其二,通过党建活动肃清工作生态——以党风廉政建设为抓手,营造公平公正的内部环境,规范人事选拔任用流程,让有能力的人才得到重视与任用,保护人才积极性,确保国有企业以健康的组织形态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四)塑造国有企业先进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精神指引,党建聚才赋能可以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注入“红色基因”与“时代内涵”。一方面,党建聚才赋能以红色文化、时代精神为内核,将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先进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丰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先进企业文化能深刻熏陶人才,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通过党建活动将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国家富强紧密结合,培育人才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例如,创新文化鼓励人才大胆探索、突破技术,宽容失败的文化则激发科研热情,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三、国有企业党建聚才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策略
(一)强化党建与人才融合建设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确保党建聚才赋能落地见效、长效推进的制度保障,需从三个关键方面推动党建与人才建设的深度融合。一是将人才培养与发展规划全面纳入党建工作总体规划、企业战略发展规划,构建“党建引领—人才支撑—企业发展”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明确各主体职责与工作流程,确保聚才赋能与党建推进节奏、企业发展阶段同频共振。二是将聚才赋能成效纳入党建工作责任体系与考核评价体系,把人才培养数量、质量、人才贡献率等指标作为党组织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推动企业“一把手”亲自抓人才工作、班子成员协同抓人才建设,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三是修订完善公司章程与人才管理制度,明确党组织在人才管理中的领导地位与主导作用,建立党组织直接参与人才培养、选拔、使用、激励的具体机制,如党委提名重要人才岗位人选、党组织参与人才评价等,充分发挥党建对人才工作的引领与保障作用。
(二)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
为保证党建聚才赋能的实际效果,需结合国企发展需求与人才特点,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建立科学的分类评价体系——对基础研究型人才实施长周期、重积累的评价标准,鼓励潜心钻研;对应用开发类人才突出市场价值、经济效益与成果转化导向;对技术技能型人才侧重实际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工艺改进成效考核。同时,构建“短期激励+中期激励+长期激励”相结合的多元化激励体系,通过岗位分红、项目分红、年薪制、股权激励、超额利润分享等方式,切实留住核心人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在人才引进上,建立“党委管理提名+市场化选聘”双渠道机制,针对高层次管理人才、核心技术人才,通过市场化手段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突出政治标准,注重在改革攻坚一线、科技创新前沿、风险挑战现场考察识别干部,选拔使用政治过硬、懂经营、善管理、敢作为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关键岗位。
(三)聚焦党建思想引领
党建思想引领是确保人才个人发展与国企发展、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根本,是塑造强大精神凝聚力与价值驱动力的关键,更是推动国有企业乃至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需强化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深度融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思政教育核心,常态化开展人才思想教育工作,凝聚人才队伍的思想共识;同时,要注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引领作用,推动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解决业务难题、提升工作效能的实际能力。其次,要着力塑造企业共同价值观念,引领人才价值追求。通过弘扬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与家国情怀等,将个人价值实现与企业发展、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此外,可充分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将其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进一步提升党建引领效能。国有企业可与当地各级党校、高校及优质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与培训,不断扩充红色文化教学队伍,夯实党建思想引领的基础。
(四)夯实党建组织基础并与业务结合
党建组织基础是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双融互促的关键支撑,需严格遵循“四同步”“四对接”原则推进党组织建设。其中,“四同步”即党的建设与企业改革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及工作机构同步设置、党组织负责人及党务工作人员同步配备、党的工作同步开展;“四对接”则指体制对接、机制对接、制度对接、工作对接。通过动态调整党组织设置,确保党组织始终与业务发展节奏同频,在国企业务全流程中发挥引领作用。具体而言,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调整业务结构时,需同步谋划党建工作调整,实现体制层面的深度对接;在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时,要同步设置对应的党组织与工作部门,确保党组织对业务领域的全覆盖;在选聘企业干部时,应同步配备优秀党组织负责人与党务工作人员,严格落实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在日常工作中,需推动业务工作与党务工作同步部署、协同推进,实现党建活动与业务活动的无缝衔接。同时,在党组织建设中,要注重选拔能力突出的党务工作者,推动其深入业务部门,并通过关键业务岗位轮岗培养,打造兼具党建专业能力与业务实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党建与业务融合提供人才支撑。
总之,国有企业党建聚才赋能,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党对国企全面领导、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这一举措能够充分发挥党在人才工作中的领导优势,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战略优势,通过党建聚才赋能,国有企业不仅能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更能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动产业升级、保障经济安全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贡献国企力量。在未来实践中,国有企业还需结合时代发展要求与自身实际,持续优化党建聚才赋能的路径与机制,不断提升工作实效。
(作者单位:浙江交投浦新矿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