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元春
初秋的火普村,蓝天如洗,莓果飘香。9月13日,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首届火普村蓝莓采摘节将拉开帷幕。一颗颗饱满深蓝、裹着白霜的蓝莓果挂满枝头,吸引了众多游客和采购商前来体验采摘、品尝购买。这片昔日的荒地,如今正焕发出新的生机。而这背后,离不开科研单位的持续科技赋能与产业扶持。
科技引路
从“试验田”到“示范园”
火普村海拔较高,气候冷凉,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偏酸性。数年前,来自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的专家团队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和土壤分析,认定这里具备发展高山优质蓝莓产业的独特自然条件。
“最初村上有顾虑,没人种过,怕投入大、没收益。”省农科院的专家回忆道。为此,省农科院经作所不仅无偿提供了适宜高海拔地区种植的种苗,更为村上送去了土壤改良物资、水肥灌溉系统等,建立起了高山蓝莓栽培技术示范园。
从土壤改良、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的铺设,到绿色防控技术、精准修剪技术的应用,科研人员将实验室搬到了田间地头。他们示范的新品种,为当地发展蓝莓产业提供了方向;推广的土壤改良技术,有效提升了当地土壤的肥力;示范的粮经复合模式,解决政策风险的同时,增加了收益;每年的技术培训,让村民掌握了栽培技能,提升了栽培技术。
产业增效
小蓝莓成为“致富果”
目前,火普村蓝莓种植面积已超过1100亩。由于独特的成熟期及高品质,这些优质蓝莓根本不愁销路,地头收购价最高时每公斤超过120元。
“以前种土豆、荞麦,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把土地流转给公司有租金,在基地打工每天还有100元的工资,年底还有分红!”正在地里忙碌地采摘的村民大姐脸上洋溢着喜悦。
蓝莓产业已成为火普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之一,带动了全村近百户群众稳定增收。
展望未来
提质增效,赋能乡村振兴
火普蓝莓的成功是“科技扶贫”向“科技兴农”转变的生动典范。未来,省农科院经作所将继续深化与火普村及蓝莓种植企业的合作,进行高山蓝莓高产技术示范,进一步提高火普村蓝莓产量及品质,让火普村的乡村振兴之路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