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耀
从最初扎根非洲工地一线的工程人,到如今兼具企业家、技术推动者、国家级行业专家等多重身份,陈增阳走出了一条极具代表性的“民营企业出海之路”。他用二十余年时间,在非洲多个国家完成了数十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并以智能建造理念为抓手,正在将“中国建造”升级为“中国管理系统”的输出,构建起一套具有可复制性的国际工程管理模式。
目前,陈增阳担任北京金昊阳国际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全面负责公司整体运营与战略规划。他也是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建筑行业专家、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理事,其出海经验与管理理念正被视为中国民营企业全球化布局的典范。
从总经理到收购者:
整合资源打造跨国建造平台
早在2003年,陈增阳就已出任中昊海外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中昊海外尼日利亚公司总经理,开始带领团队进入非洲市场,积累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一线经验。在积累了十余年本地化运营与国际管理经验后,2017年,他通过北京金昊阳公司收购该尼日利亚公司,完成从执行者到战略操盘者的角色转变。如今,中昊尼日利亚公司已成为金昊阳国际在非洲的主力平台,工程覆盖道路、水厂、桥梁、港口等多个领域,项目运行稳定、业绩持续增长。
智能建造不是技术炫耀
而是体系重构
面对海外复杂环境与激烈竞争,陈增阳在金昊阳公司内部推动了一套融合数字调度、成本控制、风险预警等模块的“智能建造管理体系”,并逐步将其产品化、软件化,形成可复制的“中国施工管理平台”。这一系统已经在多个海外项目中应用,并在尼日利亚赞法拉州180万人口供水工程中取得显著成效,成为中国智能建造在非洲的落地典范。
本地化不是妥协
是落地的前提
在非洲施工并非“照搬中国经验”,陈增阳非常注重“在地化运营能力”。从团队构成、项目组织到政府关系建立,他所主导的公司始终坚持80%以上本地员工比例,并设有多语言、多时区的本地运维机制。
他将本地社区视为“合作伙伴而非对象”,通过建设打井、供水、赈灾、抗疫等项目,打造深度融合的社会影响力。这些社会项目虽然不直接盈利,却反过来加强了公司在非洲市场的品牌信誉与项目延续性。
企业家的使命
是构建长期信任
陈增阳不仅参与行业标准建设,还积极推动国内外民营科技企业开展合作。他呼吁更多民企关注“全球治理能力”,不仅关注利润,更关注项目在全球语境下的生存力与影响力。 “真正成功的‘出海’,不是中标一个项目,而是建立一套可以跨文化、跨系统运行的管理体系。”他说。
在未来,金昊阳公司将继续基于已有的软硬件能力,搭建“智能建造平台型公司”,逐步实现由“项目导向”向“标准导向”转型。
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潮中,陈增阳的故事并不张扬,却极具启示意义。他用20多年走出了一条扎实的出海路线——不是靠补贴、不是靠噱头,而是靠组织能力、系统逻辑和商业战略。在全球基础设施格局重塑的大背景下,他所代表的,是中国民营企业更成熟、更自信、更体系化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