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位栋
“制度兴则事业兴,制度强则事业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这不仅是管党治党的根本遵循,更为我们国有企业强化内部管理、防范风险挑战、实现稳健发展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在当前煤炭行业竞争加剧、安全环保要求趋严、降本增效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唯有把制度挺在前面、让执行贯穿始终,才能不断夯实发展根基,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一、树牢制度意识,
以思想自觉拧紧“总开关”,
让制度成为“敬畏标尺”
对煤矿企业而言,制度不仅是“硬约束”,更是守护安全的“生命线”、规范经营的“导航仪”、保障公平的“度量衡”。而树立制度意识,首先要从思想根源上破除误区、凝聚共识,让“学制度、懂制度、守制度”成为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自觉和行动习惯。
从安全生产维度看,煤矿作业环境特殊,井下地质条件复杂,矿井自然灾害管理压力时刻存在,每一项安全制度都是用经验教训总结而来,每一条操作规范都是为了守护职工生命安全。在日常工作中,有时会听到“制度太严,影响效率”“以前这么干都没事,这次也不会出问题”的声音,这种将制度视为“束缚”的惯性思维,本质上是对安全风险的漠视、对生命健康的不负责。安全制度看似“繁琐”,实则是保护职工的“安全盾”;遵守制度看似“麻烦”,实则是守护家庭幸福的“防护网”。要通过安全例会、现场教学、案例警示等多种方式,让全体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到“遵守制度就是保护自己、违反制度就是伤害自己”,从“要我遵守”转变为“我要遵守”,真正把安全制度刻在心里、落在行动上。
从经营管理维度看,降本增效是企业永恒的课题,而制度正是实现精细化管理、堵住效益漏洞的关键。当前,“多领多占、浪费材料”“修旧不及时、复用不到位”等问题时有发生,追根溯源,还是部分干部职工制度意识淡薄,认为“花的是企业的钱,与自己无关”。比如,在井下材料领用环节,有的班组不按计划申领,导致部分配件长期闲置、锈蚀损坏;在设备维修环节,有的职工图省事,不按制度流程记录维修台账,导致后续追溯困难。这些看似微小的“不规范”,累积起来就是巨大的效益损失。必须通过专题培训、案例剖析、考核引导等方式,让干部职工明白“制度不是限制,而是规范;节约不是小气,而是责任”,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每一件物资都用出最大价值”的理念深入人心,从思想上杜绝“人情大于制度、习惯代替制度”的现象。
二、强化执行能力,
以务实举措打通“中梗阻”,
让制度成为“行动指南”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强化制度执行,关键要抓好“责任、监督、优化”三个环节,确保制度从“制定”到“落地”无缝衔接,从“有形”到“有效”闭环管理。
第一,健全责任体系,让“执行有担当”。“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制度执行不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责任不明确、问责不严格,导致“干与不干一个样、执行好坏一个样”。要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在横向层面,明确党政工团纪等各部门在制度执行中的职责,比如党委负责统筹协调、纪委负责监督问责、行政部门负责具体落实,避免出现“多头管、都不管”的推诿现象;在纵向层面,将制度执行责任层层分解到专业、区队、班组、个人,明确“谁执行、谁负责,谁失职、谁担责”。同时,要完善问责机制,对执行制度不力、造成损失的单位和个人,坚决按照《责任追究办法》严肃处理,既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也倒查相关领导的管理责任。
第二,加强监督检查,让“执行有约束”。“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制度执行过程中,若缺乏有效的监督,就容易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要构建“日常检查+专项督查+随机抽查”的立体化监督体系,确保制度执行全程可控、问题及时整改。在日常检查中,依托安全生产调度会、经营分析会,定期通报各单位制度执行情况,重点查看安全规程是否落实、成本制度是否执行、考勤制度是否规范;在专项督查中,针对“降本增效”“雨季三防”“隐患排查”“消防安全”等重点工作,成立专项督查组,深入井下一线、地面车间,通过现场查看、查阅台账、访谈职工等方式,排查制度执行中的“堵点”“痛点”;在随机抽查中,不提前通知、不预设路线,直奔现场、直查问题,确保监督不走过场、不搞形式。
第三,动态优化制度,让“执行有活力”。“世易时移,变法宜矣。”随着企业发展阶段的变化、内外部环境的调整,一些过去适用的制度可能会出现“滞后性”,若不及时修订完善,不仅会影响执行效果,还可能成为发展的“绊脚石”。例如,在设备管理方面,及时组织技术人员、一线职工、厂家代表共同研讨,新增了“智能化设备定期巡检”“数据故障诊断”等条款,让制度更贴合实际;在薪酬考核方面,修订了《绩效工资考核办法》,将“修旧复用金额”“成本节约率”等指标纳入考核,与职工工资直接挂钩,让制度更具激励性。下一步要建立制度“定期评估+动态修订”机制,每半年组织一次制度执行效果评估,广泛征求干部职工的意见建议,对不适应、不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制度及时修订或废止,确保制度始终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为执行落地提供有力支撑。
三、加强协同联动,
以全员合力织密“一张网”,
让制度成为“发展保障”
增强制度意识、强化制度执行,而是需要方方面面协同配合、共同发力的系统工程。只有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职工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才能让制度执行“无死角”,让制度效能“最大化”。
一是公司党委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制度建设和执行工作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每季度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度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明确各部门职责,避免出现“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情况;同时,加强对制度执行的政治引领,通过主题党日、专题党课等形式,引导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制度、维护制度,把制度执行情况作为党员干部考核评价、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推动党员干部成为制度执行的“先行者”“示范者”。
二是各部门、各单位要落实“主体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生产技术部要聚焦安全生产制度的执行,加强对井下作业流程的规范指导,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安全制度要求;机电运输部要抓好设备管理制度的落实,推进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经营管理部要强化成本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控制物资采购、消耗,推动降本增效落地;各区队要加强对职工的制度培训,通过“师带徒”“现场教学”等方式,让职工熟练掌握岗位相关制度,确保制度执行“最后一公里”畅通。
三是充分调动职工群众参与制度建设和执行的积极性。职工是制度的直接执行者,也是制度效果的直接感受者。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意见箱、线上调研等方式,广泛征求职工对制度的意见建议,让制度更贴合职工实际、更符合岗位需求;同时开展“制度执行标兵”“节约能手”等评选活动,对严格执行制度、积极建言献策的职工进行表彰奖励,让职工感受到“遵守制度有荣誉、参与制度建设有价值”,从而主动参与到制度执行中来,形成“人人讲制度、事事守制度”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山东能源枣矿集团付村煤业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