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30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激活中国传感谷“三大效应” 推动智能传感产业向“新”而行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1-1 1 1.jpg

本报记者 王海亮 通讯员 张雅咪

在万物互联发展大背景下,“算力+算法+智能传感器”构成了人工智能有效运行的底层核心架构。其中,智能传感器就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工具和基础硬件系统,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离不开智能传感器的“硬核”支撑。在此大背景下,蚌埠市抢抓智能传感器市场需求爆发增长、技术创新高度活跃的战略机遇期,于2021年启动建设中国传感谷,致力于将其打造成长三角领先、全国知名的传感器研发、生产、应用基地。

 

下好创新“先手棋”

激发发展新质生产力“鲶鱼效应”

聚合资源打造高端“芯”平台。坚持建强创新平台,支持北方微电子、芯动联科等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工程实验室、工程研发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充分用好现有的30余个省级以上科创平台,加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蒋庄德院士团队为核心的“精密微纳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长三角(蚌埠)产教融合协同中心”投入运营;华鑫智感智能传感器中试平台入选首批工信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名单;华东光电集成器件研究所入选国家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

聚力攻坚突破关键“芯”技术。为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的快速发展,凝聚各方力量,自2017年起,连续举办多届中国(蚌埠)MEMS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通过理念和智慧的交流碰撞,共同谋划创新生态的建设,加快产业协同的进程。支持企业与高校开展合作,希磁科技与兰州大学、葡萄牙伊比利亚国际纳米技术实验室联合推进量子技术传感器研制;中科大、西交大、合工大、安徽大学等实力院校与园区合作日益密切。华东光电、北方微电子、莲雾物联网入选制造业重点领域补短板产品和关键技术攻关揭榜攻关单位;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自主研发的4套工艺技术体系,系统解决了MEMS制造领域技术短板,先后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00余项、发明专利400余件,为“神舟”“嫦娥”“天宫”“天舟”等20多项国家航天重点工程提供强力保障。

聚链成群增强产业“芯”动能。聚焦主导产业,结合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加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壮大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依托华鑫微纳、希磁科技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力,借助8英寸晶圆生产线、电镀园等园区核心资源和稀缺配套,充分发挥晶圆制造核心优势,围绕上下游支柱型企业进行招引,进一步健全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生态。2024年,传感谷MEMS智能传感器产业获批安徽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以中国传感谷为主体,蚌埠经开区规上智能传感器企业产值同比增长55.8%。今年1-6月份,新签约传感器产业链亿元以上项目22个,集群发展效益持续提升。

 

打好服务“组合拳”

激发发展新质生产力“磁吸效应”

优化项目服务保障“路线图”。建立重点招商引资线索研判机制,明确对接人员,一对一、点对点跟踪,确保每一条招商引资线索有人跟踪、研究。建立健全项目全流程包保机制,重点项目管委会领导全流程跟进,成熟一个,签约一个,确保重点项目迅速签约、落地。构建重点产业项目全过程跟踪、全链条服务、全流程推进的闭环服务体系,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项目服务,全程为项目建设投产保驾护航,确保项目按时开工、投产、达效。20251-6月份,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9个,其中11个项目已开工。

绘制企业梯度培育“施工图”。加快建设智能传感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孵化培育载体,完善种子发现、企业育成、平台服务、投资促进、资源融通等功能。优化“企业成长清单”,健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升级体系。优化“科技创新清单”,引导企业有序建设企业研发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省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并将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形成产业规模,为企业带来实际效益。20251-6月份,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6家。

奋力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完善工作机制、细化工作举措,用好企业诉求“挂号制”“清单+闭环”跟踪办理企业反馈问题,着力破解制约和影响企业发展的难点堵点,把创优营商环境作为发展经济的“先手棋”、招商引资的“强磁场”。

 

激活人才“强引擎”

澎湃发展新质生产力“海潮效应”

拓宽招引渠道充实“人才池”。成立区人才综合服务中心,延伸人才工作触角,瞄准专业人才,积极开展“高校行”“百名博士进传感谷”“雁归珠城”等系列活动,扩大对接渠道,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设立省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研究院、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等平台,支持企业柔性引进人才,吸引领军人才、顶尖人才、战略帅才、紧缺人才、海外人才来传感谷发展。2025年,中国传感谷获评人社厅颁布的“留学生产业园”。

加大培育力度提升“含金量”。依托蚌埠市市域产教联合体,整合优质产教资源,健全人才联合培养、技术协同攻关、教学资源联合开发等机制,精准服务技术攻关与企业用人需求。着力发挥驻蚌高校优势,加强校企合作,采取“3+1”“2+2”模式开展联合育才,蚌埠学院已设立集成电路专业并启动招生,实现精准培育人才、有效留住人才。加强多部门联动,积极组织辖区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和职称申报。同时,搭建人才智力协同发展平台,推动人才、技术、产业融合发展。目前,“中国(蚌埠)传感谷智能传感器产业专家服务基地”入选2024年专家服务基地名单,是安徽省唯一一家获得人社部批准的专家服务基地。

做实服务保障,优化“生态圈”。研究制定了经开区人才引进与培育工作实施办法,对人才分类、优惠政策、引才方式、人才培育、信息收集和服务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明确和规定,形成立体综合的人才政策体系,全面保障人才创业融资、落户安居、医疗保健、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方面需求。截至目前,中国传感谷建成人才公寓550套,在建人才公寓1944套,可满足7000名人才住房需求,2024年累计发放安家补贴、购房补贴497万元;同期向4家产业团队及3名个人拨付人才团队项目和个人项目奖补资金75.6万元。2025年第一批产业人才政策支持资金已申报约107万元,全年安家补贴(购房补贴)预计突破500万元。此外,面向智能传感产业人才的专项政策资金现已启动申报,进一步夯实高端人才集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