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博
2024年6月,国家卫健委等16部门联合发布《“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利用三年左右时间(2024—2026年),着力构建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显著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普及健康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新局面,力争改善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
2025年3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实施“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中国成人超重率已突破50%,政策要求到2030年将肥胖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在这一背景下,2025年被确定为“体重管理年”,轻食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政策红利期。今年初,商务部联合多部门印发《促进健康餐饮发展指导意见》,明确对轻食、营养配餐等新业态给予供应链补贴与认证支持。在政策引导下,市场迅速做出积极响应。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国内轻食相关企业已突破1.8万家,近三年新增占比高达58%。其中,2024年新增注册企业超过4500家,而在今年前四个月,新增数量已超1000家。四川、广东、江苏三地凭借活跃的经济态势,企业数量合计超8000家,勾勒出经济活跃带的健康消费图景。
据艾媒咨询最新报告,2025年中国轻食市场规模将突破8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5%。Euromonitor数据则显示,轻健康食品细分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突破6200亿元,复合增长率达18.3%。
资本的涌入更是点燃了轻食产业爆发的引擎。2024年,轻食代餐品牌“每鲜说”成功完成3亿元B轮融资,同仁堂与盒马联名推出药食同源养生系列,瑞幸咖啡也以“零反式脂肪酸”菜单切入午市轻食场景。
在江苏、青岛、佛山等多个区域,肯德基KPRO轻食店近期接连开业,仅7月22日一天就在天津连开3家店。与此同时,奈雪的茶旗下“奈雪Green”四个月内在北上广深开出31家门店。
从消费群体来看,轻食主要吸引了年轻、高学历、高收入群体,其中80后、90后的消费者占比超过70%。他们注重生活品质,追求健康与时尚,成为轻食消费的主力军。女性消费者略多于男性,占比约55%。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的消费者对轻食的接受度更高,这也与这些地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消费者对健康生活的积极追求密切相关。
作为80后,年过四十的瞿先生不可避免地迎来了“中年发福”:“现在工作忙,天天窝在办公室里,回家后也是坐着、躺着,几乎谈不上有什么日常运动。”他告诉《企业家日报》记者,对于时间紧张、精力不济的自己来说,从饮食入手是最便捷高效的减肥方法了,“和节食相比,轻食更温和,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也更小。而且轻食大多方便携带,有些轻食店还可以外送,作为工作午餐也很方便。”
传统餐饮品牌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轻食市场的商机,纷纷跨界布局。肯德基、麦当劳、吉野家、袁记云饺、老乡鸡等品牌都推出了“控卡”产品或套餐,进一步丰富了轻食市场的产品供给,推动轻食从“小众潮流”逐渐转变为“大众刚需”。
但对于轻食产业发展,同样不能盲目乐观。数据显示,近一年内轻食相关新开店数量超过6500家,但关店数量则达7600家。
王小姐显然就不太幸运,她购买了储值卡的轻食门店只坚持了几个月就“关门大吉”,而且餐饮体验着实一般:“一份基础沙拉动不动就好几十元,是普通快餐价格的两三倍,菜色也很单一,就是鸡胸肉、牛肉、三文鱼搭配藜麦、羽衣甘蓝、牛油果或者其他蔬菜,翻来覆去的互相配,然后浇上不同的料汁,实在不适合我的‘中国胃’。”
此外,行业标准的缺失也是轻食产业发展的一大痛点。目前,不同种类的轻食、代餐产品执行标准不一,各品牌对于产品的实际“功效”缺乏统一的评判依据,处于自说自话的状态,这使得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缺乏权威的参考标准,难以判断产品的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