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19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发展新型创新力须下好人才“先手棋”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泽东化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 宋开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一重要论述,为民营企业集聚人才队伍,发展新型创新力,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新型创新力的内涵及特点

新型创新力是指企业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系统性创新能力,其核心内涵体现在三个层面:价值层面强调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协同创造;能力层面包含核心技术突破、创新成果转化和商业模式再造的复合能力;成效层面最终表现为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构建。这种创新力不同于传统的单一技术创新,而是呈现出四个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集成性,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深度融合;二是突破性,通过原创性突破打破行业发展瓶颈;三是可持续性,建立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转化的完整创新链条;四是引领性,在关键领域形成技术标准制定和市场规则定义能力。在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背景下,新型创新力更突出表现为数字化赋能、智能化升级和绿色化转型的有机统一,其本质是通过创新要素的系统性重构,推动企业发展动能和质量的根本性转变。培育新型创新力需要构建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生态,形成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民营企业面临的人才困境

当前,全国各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纷纷出台政策措施打造人才高地,掀起了一股抢人才的热潮。然而,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民营企业却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人才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

一是 人才竞争激烈。薪酬福利是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国有企业凭借稳定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福利待遇,外资企业依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人才争夺中占据优势。相比之下,民营企业在这些方面的竞争力明显不足。

二是 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不足,缺乏系统的培训机制和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部分企业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导致人才素质难以持续提升。

三是 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工作压力大、待遇相对较低、发展空间有限等因素,民营企业面临着较高的人才流失率。这不仅影响企业正常运营,更可能导致核心技术流失,给企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面对这些挑战,民营企业亟需构建与新型创新力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战略,下好人才先手棋,持续为创新发展注入动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民营企业人才发展战略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民营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将人才战略置于核心位置。这要求企业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在人才引育、使用、激励等各环节进行系统性创新,形成人才引领发展、发展造就人才的良性循环。

战略引领,聚焦前沿培育人才是企业激发新型创新力、把握未来趋势、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人才建设必须坚持战略导向,杜绝盲目引进和资源浪费。要始终围绕公司战略需求精准发力,将人才工作深度融入企业发展全局,构建与百年基业相匹配的人才体系。关键要把握三个聚焦:一是聚焦战略布局,以需求牵引供给,科学规划人才配置;二是聚焦发展痛点,重点突破卡脖子技术领域,靶向引进紧缺型、实战型人才;三是聚焦产业升级,紧扣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需求,打造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在实践中,要建立需求分析-精准引进-定向培养的闭环机制。通过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载体,重点培育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队伍和高技能人才,切实提升人才供给的适配度和贡献度,为战略落地提供坚实支撑。

创新驱动,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激发新型创新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人才队伍建设既是长期任务又是当务之急,企业需打破传统用人思维,构建更具活力的人才生态。重点在于:第一,建立动态化培养机制,对潜力人才实施早发现、早跟踪、早培养,通过跨领域历练培养复合能力;第二,推行双导师制,以技术导师夯实专业根基,以管理导师拓宽商业视野,培育既懂技术又通市场的复合型人才;第三,改革评价体系,突出创新价值和实际贡献,配套市场化激励机制,充分激发人才活力。从实践角度看,企业应构建层次分明的人才梯队,形成基础人才、骨干人才、领军人才的良性循环。尤其在创新领域,更需要培养技术能力与商业思维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为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生态构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是企业激发新型创新力、提升创新效率、推动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人才发展需要营造良好的成长生态。要着力构建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全链条服务体系,通过政策倾斜、待遇提升、发展通道优化等措施,打造人才近悦远来的发展环境。重点要把握三个关键:一是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创新价值导向的薪酬体系,让人才获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回报;二是搭建成长平台,通过揭榜挂帅、创新竞赛等方式,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三是优化培养体系,依托干部轮岗、专项培训等特色项目,系统提升人才能力。要建立多层次培养机制:基层员工聚焦工艺改进和效能提升,骨干人才着眼技术攻关和战略突破,管理干部强化系统思维和全局视野,形成梯次衔接的人才培养格局,持续激发创新活力。

文化塑造,尊重鼓励创新人才是企业激发新型创新力、营造创新氛围、释放人才创新潜能的根本保障。企业文化是凝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要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将人才强企理念贯穿发展始终,加强对人才的关怀和尊重,定期与重点人才开展沟通交流,做到政治上引领、工作上支持、心理上关怀,营造真心爱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尽心留才的良好氛围,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晋升机会。设立人才发展基金、建立人才荣誉制度等方式,表彰和奖励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创新活动,通过设立创新奖项、举办创新大赛等方式,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激情。同时,注重企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企业长青、员工幸福的企业愿景与安全文化、责任文化等深度融合,通过制度设计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人才竞争优势,最终形成以文化聚人才、以人才促创新的良性循环。

在民营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培育新型创新力已成为企业永葆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人才作为最核心的创新要素,既是新型创新力的源头活水,又是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障,更是引领企业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可以说,发展新型创新力须下好人才先手棋,方能成为民营企业赢得未来竞争、实现基业长青的制胜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