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顺来 刘宪康 杨国梅/文
杭州萧山的“大学梦”,其起点根植于湘湖师范的沃土。昔日,能步入湘湖师范的殿堂,是众多萧山子弟的荣耀与自豪。这里不仅是教育的圣地,更是培育教师的摇篮,造就了大批人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湘湖师范的创办和发展——
一、创办——陶行知亲自指导参与
清末民初,中国广大农民挣扎于贫困、饥寒之中,民生困苦,民力衰弱。当时的知识分子强烈意识到中国最贫困的地方是乡村,要想实现国家的救亡图存就必须先改造乡村生活,且需以乡村教育为始端,通过乡村教育减少农村的文盲率,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改变其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进而挽救国家于危亡。很多爱国知识分子开展了乡村建设运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建设流派。
陶行知是其中典型之一。他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乡村教育是“立国之根本大计”,提倡“师范教育下乡运动”,并构筑一个通过乡村教育改造乡村社会的伟大设想:“征集一百万位同志,募集一百万元资金,创办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1927年,他在南京郊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乡村试验学校——晓庄师范,开始了他的乡村教育试验之路,以实现他的改造乡村使命。
湘湖位于钱塘江南岸,西临浦阳江、富春江、钱塘江的三江汇合处,三面群山环抱。远古时期,湘湖曾是东海海湾的一部分,也是一处海陆交替地带。跨湖桥遗址考古发掘证实了这里早在八千年前就已有人类生活痕迹,是浙江历史文化的源头。曾经的沧海桑田和亚热带气候的天然条件,使湘湖地区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渐渐地,那些裸露于水面之上的土地成为旱涝保收的高产之地和乡农的世居桃园。
1927年,在杭州设立第三中山大学成立(今浙江大学前身),并将湘湖定山前后一带的泥沙荒地作为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劳农学院试验农场,即后来的浙江大学农学院湘湖农场。时任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校长的蒋梦麟曾在美国加州大学农学院学习过农科,他亲自考察湘湖荒地和露出水面的土地,认为这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物产丰富,能够成为劳农学院农场的良好教学场所。同年11月,湘湖农场创立,蒋梦麟、蔡元培等16人被聘请为农场委员会委员,蒋梦麟亲任农场委员会主席。不久,农场便开始开发。
《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劳农学院周刊》第一卷第一期(1927年12月12日)载:“(湘湖农场)第一步计划,先行开垦三千亩,以一千亩为实验区,二千亩为经济区,由本院经营种植,已经购定开垦各项机器,价约五千元,月内可以工作”。湘湖农场由此成为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劳农学院进行农业科学实验和教学实习的基地,也为后来浙大农学院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农学院进驻湘湖为后来湘湖地区教育机构——湘湖乡村师范学校的创立提供了优质的土地资源。
作为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校长的蒋梦麟,得知他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友、著名乡村教育家陶行知在南京晓庄创办了一所乡村师范学校后,激动不已,认为这才是中国乡村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有意在浙江也创办一所类似的乡村师范学校。
1928年2月25日,浙江省在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召开乡村师范的第一次筹备会,萧山的沈定一等知名人士出席了筹备会。在本次筹备会上,商定了以湘湖为试验区成立一所乡村师范、树立全省模范的决策。会后不久,蒋梦麟、沈定一等特地去南京参观晓庄师范,并邀请时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的陶行知先生前来筹办浙江省立乡村师范学校。陶行知亲自接待,陪同参观。
4月1日,浙江大学召开设立乡村师范的第二次筹备会,陶行知应邀前来参加。会议由蒋梦麟主持,刘大白、沈定一、俞子夷等出席。与会者讨论后决定将创办浙江省立乡村师范一事委托陶行知主办,经费由浙江大学负责,地点初步选定在钱塘江南岸的萧山湘湖。
6月24日,召开了第三次筹备会,决定乡村师范的校长人选从陶行知推荐的三人中择定一人。7月3日,陶行知带着晓庄师范的建筑师兼指导员朱葆初和学生操震球,从钱塘江北岸乘坐小火轮船前往萧山。船到闻堰码头后,他们便步行到湘湖勘探校址。看着绿波涟漪、远山环抱的湘湖,和湘湖中间那座修竹参天、松柏成林、秀丽幽静的定山岛,陶行知十分满意,认为这里是天然的教育基地。
选定校址后,陶行知决定在定山开伐一片竹林,建筑校舍,在山腰建一所小学。他派学生操震球到定山四周察看地形,并做好记录。操震球下山环岛一周,发现了许多在此周围开荒种地的农民兄弟。他一开始还在担心这些人会有意见,于是详细解释起来。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这些农民听到省里要在这里建学校,都非常支持。有些热心人还提供了许多帮助,承诺将来建设的时候可以过来帮忙。令人感动的是,他们后来真的兑现了承诺。
不久,浙江省批准了建校计划,校名为“浙江省立乡村师范学校”,委任操震球为校长。7月16日登报招生,考生报名踊跃;8月1日至2日在浙大礼堂举行招生第一试(笔试、口试);8月3日在湘湖举行招生第二试(田间操作)。最后录取考生30名,备取10名。
1928年10月1日,湘湖师范学校成立。因定山房屋未竣工,湘湖师范暂借东汪农村小学为临时校舍,正式开学。农学院湘湖实验农场划出500亩土地给湘湖师范学校,以便其建设。10月23日,定山校舍启用。湘师第一批教师(当时叫指导员)程本海、王琳、李楚材、董纯才都系晓庄师范毕业生。当时湘湖的校歌是陶先生的《锄头歌》,校训是“教学做合一”。开学典礼誓词是陶行知提出的《我们的信条》18条。11月,陶行知亲自来校指导,给全校师生讲“教学做合一”的含义,解答疑难。这次演讲,后由学生整理成《在湘湖师范教学做讨论会上的答问》,刊于《湘湖生活》(后收入《陶行知全集》),对当时教育界具有较大影响。
1932年、1934年,陶行知先生受金海观校长邀请来校作了“生活教育”“儿童科学教育”和推广“小先生制”的讲座,并题词“工学馆”。
二、坎坷——开办4年五易校长
湘师首任校长操震球原系清华大学教育心理系二年级学生,1927年春,因看到陶行知先生在《新教育》杂志上发表《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章程》《乡村教育运动宣言》等文章,决意离开清华,到晓庄就读。毕业后和一起毕业的王琳、程本海等晓庄同学投身乡村教育事业,筹建浙江第一所省立乡村师范。当时他和指导员每人每月工资有七八十元,但每人都只拿16元生活费,其余全部捐给学校。办学之初,百事待举,操校长奔波忙碌,极其辛苦。后因操校长病久不愈,于12月28日呈请辞职。第一学期结束,全校师生为其举行欢送会,高度评价其主持校务的成绩。
1929年1月26日,由省府会同浙江大学区委任该校生活部主任方与严(陶行知学生、助手,曾代任晓庄校长)接任。方校长着力于制度的建立、建设工程的进行、学校的扩展等,其中废除“共同生活会组织大纲”代之以“学校组织法”,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民主,加上校内也呈三派斗争形势,带头闹事学员被学校开除。方校长于同年7月离校,留下一份《湘湖教育建设》(《浙江省立乡村师范学校五年计划大纲草案》),文章后面附言“湘湖之能否用教育的力量来做一切建设的基础,全靠同志们努力,所以不揣固陋,仍把这个计划揭载出来,聊备继斯任者之参考”。他是中国近代生活教育领域里一位极富成就的教育实干家,其间,创刊于1929年元旦、公开出版的校刊《湘湖生活》,从第六期开始,征订数达到了6000份。一所乡村师范办的校刊,能有如此规模,这是很不简单的,这也充分说明了湘湖师范的办学,当时在全国教育界的影响是大的。
第三任校长刘澡1929年8月8日正式到校视事。之前他曾以大学区视导员身份参加过湘师创校开学典礼,对方校长离校风潮也有闻知。因此,在上任前先去访问了相关湘师学员等。他摸清了情况,总结了方校长主校的教训,决定了努力的方向,聘请了自己的学生恽逸群任生活系主任,聘请了对初等教育颇有研究的江景双老师任教育系主任。在学校建制方面,用了极大的精力,制定了《学校组织大纲》《校务会议规程》两个重要历史文献,较好地体现了校长责任制和民主集中制的结合,培养全校师生一致爱校的精神。大胆创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创建“弹性制的做学教”,使学习的人可以根据课程,各定各的学习定位,并且可以各就各的智力和体力定学习的速度。1929年10月,朝鲜临时大总统晏彰浩一行,不远万里来湘师参观。贵州教育家黄齐生先生(王若飞的舅父)也曾来湘师,参观后极为赞赏,还特地介绍他的外甥汪汝衡(解放后任贵州教育局长)从贵州到湘师来就读。
恽逸群老师其实是受当时中共江苏省委(中共浙江省委因遭破坏暂停活动)派遣,以教师身份作掩护,来萧重组萧山县委恢复党的工作。1930年2月在南乡上堡村召开了全县党代表会议,重组了中共萧山县委,任代理书记兼组织部部长。1930年3月的一个晚上,湘师中共地下党支部在湘湖定山山麓的杨梅林中宣告成立,并培养学生革命觉悟,发展壮大革命组织,把革命的火种播撒到了学生的家乡和工作地。湘师的进步空气引起了国民党浙江省部的注意。1931年2月刘澡校长迫于形势离校,国民政府教育厅顺水推舟将刘校长免职。
之后第四任校长汪志清到校视事。他采取萧规曹随、率由旧章的办法,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延聘了一批质量好的、有丰富小教经验的教师,学校教学质量有显著提高。他致力于制定计划,编制预算,向教育厅申请拨款兴建扩建校舍,包括教室、教师宿舍和学生宿舍等。还凭借他在教育界的声望,把他在任期间的学员,陆续介绍到各地的教育岗位上去,使乡教种子得以远播,意义深远。1931年暑假,因保护在定山小学校舍四周张贴“红色标语”的学生,引起国民党浙江省委党部注意而向教育厅辞职。
1931年暑假,省教育厅厅长张道藩任命黄同义(黄质夫)为第五任校长。他原任江苏省栖霞乡村简易师范校长,以有魄力、肯苦干著称。一到校就对前任已开始兴建的工程加速施工。开学时,压湖山麓教室、宿舍都已建成,学习生活都规律起来了。但同时取消了“弹性制”,停办了“识字班”“民众夜校”,撤销了学员们自己的组织“湘湖乡公所”等,更多强调安心在校读书。校园出现“驱黄”标语传单,黄同义任职8月略余即离校而去(后曾任栖霞乡村师范学校和贵州师范学校校长,亦成为中国乡村教育先驱)。
1932年2月16日,金海观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业师、教育家郑晓沧推荐,被省教育厅陈布雷厅长任命为第六任校长。2月17日金校长便到校视事,18日接收五所中心小学,19日发函通知学生迅速来校报到,22日开学。学校开办不满4年,已有5任校长更替,且学校“驱黄”风潮方息,社会舆论不一,学生思想混乱,亟待澄清,加上自1930年晓庄师范被封闭,乡村师范顿失旗手,晓庄精神不绝如缕。是时继晓庄精神者,惟湘湖师范一校而已,此番可谓奉命于危难之间。金校长服膺陶师“生活教育”学说,慨然以乡村师范教育事业为己任。他只身来到学校,留校的教职员工全部聘任,又吸收学生反映,把方与严任的李楚材、刘澡任的江景双、汪志清任的桑送青等有威望且受学生欢迎却已离校的老师一一设法重新聘回来。一批德高望重、学有专长的教师先后被他聘来任教,师资队伍得到充实。金海观先生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与乡村师范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依据乡村实际生活培养乡村人民、儿童所敬爱的导师”为办学宗旨,制定了以“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革命的精神、艺术的兴趣”为主的培养目标。
虽然湘师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组织形式等方面基本上同晓庄师范一样,但根据办学实际,做了许多的创新工作,实行了“做学教工学制”“初等教育实验”“全民教育实验”“小先生制”“师范生服务指导”等举措,还建立了教育实验区,把湘湖四周的附小及私塾都纳入实验区的范围,由学校教学部负责各小学的教材、教法、教具等的研究。普师毕业班的实习生,被分成行政、督导、教学三组,分期分批开展教育行政、指导员、校长、教职员等全方位的实习,使培养的师资更符合中国乡村的实际需求。同时,从当时中国农村的实际出发,组织师生走向社会,引导民众改造乡村。他亲手建立了石岩生活改进区,带领师生们宣传抗日救国,传播科学知识,排解各种纠纷,创办民众学校,开展识字运动,成立娱乐部、图书室,建立湖区医院,开辟运动场地和小公园,帮助农户兴办养鱼合作社、养蜂团等。这些活动,不仅改进了乡村面貌,也使师生们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
陶行知强调“好的乡村学校,就是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湘师在压湖山麓,有效地实现了金校长提出的三大目标:“一为改造学校周遭环境,二为提高民众文化水准,三为普及附近儿童义教、而于躬行实践之中来训练服务乡村的优良师资”。湘湖沿岸五六十里,1700余户8750余人,截止1936年上半年,已有附小10所,代萧山县办小学4所。1937年,在校学生已达862人,极大地提高了湘湖地区的教育水平。
湘师的乡村教育实践成果,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瑰宝,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不但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湘师充实了沃土和营养,而且为生活教育之花充实了丰富的生命力,对湘师的发展也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三、辉煌——烽火湘师泽被浙西南
1937年11月开始,湘湖师范在抗战期间,为避战祸,南迁流亡办学,八年七迁校址,历尽了艰辛。从湘湖出发,先后抵达义乌江湾吴氏宗祠、松阳古市、庆元竹口、龙泉新窑及福建松溪中峰寺、景宁道化、松阳古市,最后于1946年1月回到萧山在祇园寺复课。八年流亡弦歌不辍,其间,为激发民族意识和民众的抗日情绪,学校结合当地环境和学生兴趣,开展了多项特种训练。其中,学生通过参加“喈喈歌咏团”“醒民剧团”“战时绘画团”等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并在当地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1938年8月23日,上海《每日译报》以《战时浙江文化界》为题刊载特稿,对战时湘师作了如下评论:“现在浙江的教育,有一个很好的现象,就是无论大小中学一律由城市而深入到乡村,除了必要的课程之外,都兼办着民众组织和训练的工作,其中最埋头苦干而著有成绩的要算浙江的晓庄——湘湖师范……”“……近来浙东各校效法它的已经很多。我希望它能把这种精神散播到全浙江甚至全中国去。”在松阳古市、赤寿等乡镇创办战时民校百余所,受教民众达4000多人。学校迁回萧山时学生也已发展到800多人,湘湖师范不仅在艰苦的环境中发展壮大了,而且为浙南山区的文化教育的发展以及当地人民的抗日事业做出了贡献。
1946年1月,湘师迁回萧山祇园寺办学后,在金海观校长的带领下,一面稳定教育秩序,一面开展各项教学工作。尤其可贵的是,金海观校长同情和支持学校内中共地下党的活动,同情支持进步师生的爱国民主运动,保护营救爱国师生,使湘师成了萧山爱国民主进步的“堡垒”。据统计,湘湖师范师生奔赴浙东游击区和解放初参军参干的总人数,占当时师生总数的三分之二。
湘湖师范于建校13周年时,金海观校长提炼的“苦硬、实干、研究、进取、注重情谊”的“湘湖精神”,经由几代人在湘师这块乡村师范教育园地的耕耘创造,成为学校独特的文化品牌,成为实践、创造、丰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重要成果。
四、新生——省重点师范及半农半读试点
1949年5月5日,萧山解放,湘湖师范学校这所创办21年的学校也获得了新生。
1949年6月,经绍兴专署批准,湘师成立了校务委员会,金海观被委任为主任(第七任)。8月,萧山县立简易师范、绍兴简师、新昌简师并入湘师,扩大了湘师的办学规模。1951年9月,湘师在萧山城厢镇小南门孔庙(内有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所书《萧山县学重建大成殿记碑》)设立分部。1952年1月,省教育厅将湘湖师范委托萧山县领导管辖。11月,中共萧山县委书记窦长富兼任湘师第八任校长,金海观为主持学校工作的校长。
1953年8月,学校改名浙江省萧山师范学校,同年11月,金海观被任命为湘师第九任校长。在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中,学校采用了以老带新的“艺友制”,当时理化组的老师尹日昌帮带新教师徐犹男老师,于1956年师徒两人同时被评为省级优秀教育工作者,一时传为佳话。1955年、1957年湘师奉命先后分配两批共91名毕业生到东海之滨的国防前线舟山工作,为支持国防、支持海岛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湘师先后在北干山北麓和小南门辟有劳动基地,师生共种试验田,其中的高产络麻曾送北京展出,全省重点师范校长来校参观了学农基地,浙江日报也刊登了湘湖师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经验。
1959年初,经中央教育部批准,湘湖师范列为省重点师范,学校由省教育厅直接管辖。1960年,学校数学教研组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数学组代表楼金豪老师曾赴北京参加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1964年,省委决定在中等师范中选择一所搞半农半读教育的试点学校,经当时的浙江省委书记江华同志亲自点名,并下拨经费建设,湘湖师范在定山建设了校舍并承担了试点工作。其间,省教育厅刘星华厅长、宏流副厅长带领干部直接领导这一工作,并经常在湘师蹲点,与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省长周建人、副省长冯白驹也先后亲自来校视察指导。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湘师与其他学校一样,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全校师生积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积极学习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在新形势下,为进一步提高师范教育质量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湘师在各方面都有了提升。虽然政治运动不断,但总体来说,湘师仍属稳步发展状态。据统计,17年的毕业生达到2800余人,是解放前21年毕业生总数的2倍。
五、发展——陶研金研推动新时代教育创新
湘师后曾搬迁到湘湖创办时期的老校址定山一带,实行学校与湘湖农场合并,后又全部搬迁到湘湖农场。1978年6月,中共浙江省委下达(1978年)19号文件收回城厢镇西河路校舍,湘师又逐步搬回西河路。至1981年,分部校舍有偿转让给萧山农校后,湘师全部搬回了西河路校址。1981年3月,经省教育学会批准,校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小组成立,这是浙江省第一个陶研小组。1984年10月,校陶行知纪念馆开馆。1986年3月,浙江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学校承担大会筹备和成立后秘书处的工作。
1995起,由湘湖师范学校教师、民进浙江杭州省市组织,以及广布各地的湘师校友代表组成金海观教育思想研究(简称“金研”)小组,而后发展成立萧山区教育学会金研会,先后在萧山、景宁、诸暨、松阳、义乌等多地举行金研会年会,通过联合编撰《金研通讯》(总76期)和《金海观九十周年纪念专刊》《金海观传》《湘师和我们一家》等书,荟集有关湘湖师范和金海观的海量史料,使金海观和湘湖师范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得到教育界和社会的公认。金海观校长“宜为人民尽力 不失赤子之心”的寄语更是成为新时代湘师人、萧山人、陶研人、教育人的共同行为指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湘师的建设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湘湖师范隶属杭州市教育委员会主管,承担着为杭州市7县(市)和城区培养农村小学教师的任务;省教委所属的浙江省小学教师进修教研室也设在湘湖师范,因此,湘师也为全省小学教师的在职进修、培训等方面承担着大量的工作。湘湖师范在办学中围绕中师培养目标,坚持德育为首,经常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严格教学常规,贯彻执行新教学方案,在保证上好必修课、选修课的同时,积极开展各学科的基本功训练、开展课外兴趣小组和“小先生”活动,并结合当前实际,改革教育实习和见习,组织师生定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办学方向和教育质量长期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湘湖师范在独立建制的74年里,共为国家培养了毕业生19000多名,结业生1700多名,还举办了百余所民校,为提高民族素质作出了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湘湖师范培育了无数的优秀教师、教育专家,在政、商、企、知等领域也有许多卓有成绩的校友,在所经各地更是书写了教育教化民众、学校改造乡村的传奇。
2002年,随着国家作出关于师范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的重大决策,根据杭州市政府下达杭政函〔2002〕123号文件,湘师第十三任校长、省小学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主任、省陶研会副会长、市陶研会常务副会长阙沛霖带领全体教师连同学校成建制并入当时的杭州广播电视大学。2009年,再并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陶行知教育思想也随着湘湖师范的并入而融进了杭科院职业教育的血脉,杭科院汲取湘湖师范办学的精髓,把提出的湘湖精神作为百年文脉加以传承。学校在原湘湖师范陶行知纪念馆的基础上建有3000多平方米的杭州陶行知研究馆,特辟第四展厅作为金海观校长纪念室,以纪念湘师历史上当校长时间最长的乡村民主教育家。学校的校风为“苦硬进取,惟真惟实”,其中的“苦硬进取”正是源于湘湖精神。学校的校园文化景观“三风墙”“印章林”“时光走廊”等,也处处镌刻着湘师的印记。
西河路湘师校区由萧山区政府回购后进行原址改造,2013年2月,原体育路小学、人民路小学合并为湘师实验小学,迁入湘师西河路旧址,并在1955年建成的行知楼内(已于2010年被列为杭州校园重点建筑物群教育遗产)设有湘师校史陈列室等。2018年11月,在杭科院隆重举行“陶行知与新时代教育”学术研讨暨纪念陶行知指导创办湘湖师范90周年大会。2023年12月,在湘师实验小学召开“纪念陶行知指导创办湘湖师范95周年暨杭州市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会”。杭科院作为湘湖师范的传承者和新载体,不仅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者和践行者,更是生活教育理论在新时代创新性发展的推进者。
萧山区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在萧山区政协、区委宣传部、区委统战部指导下,联合区政协文史和教文卫委、区教育局、区档案馆、区慈善总会、萧山民进等单位,2012年编印《我和湘师》文集、2013年拍摄《烽火湘师路》专题纪录片。2022年起,通过腾讯公益平台公募“百年湘师、薪火永续”系列公益项目资金,组建了“喈喈歌咏团”“醒民剧团”“校史讲解团”“校友巡访团”,自导自演反映湘师办学历史的情景剧《旗帜》,组织“晓晚吟歌——湘师校友手稿信札展览”,设立“金海观最美乡村教师奖”,寻访烽火湘师南迁旧址校友,拍摄并展播《百名校友话湘师》系列微视频,深入持续广泛地讲述湘师故事,传播湘师文化,弘扬湘湖精神。
1928年,蔡元培先生在西湖边创立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艺术院;同一年,陶行知先生在湘湖畔指导创办了浙江省湘湖师范学校。两所院校隔江呼应,培育并成就了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成为各自领域的一面旗帜。如今,中国美院跨江而来和萧山共建湘湖国学院,这可以说是对百年前两位先师育人理想的深切回望,同时也是西湖与湘湖跨江认亲、共同唱好“西湘记”、缔结“姊妹湖”为主题的重大战略推进举措之一。
湘湖作为萧山的母亲湖、湘师的诞生地,在新的阶段,将加快推进定山湘师旧址保护和纪念馆建设项目,继续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新时代教育的实践指导价值,继续凝炼金海观先生实践创新精神对现代教育的意义,把“湘湖师范”这一张蕴含中国教育名家精髓、荟聚浙江教育名流心血的教育金名片擦得更亮,使其在新时代绽放出更为靓丽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