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东周刊 陈惠敏/文
行至楼塔,道路变得蜿蜒。
沿路青山如障,秋冬的清晨,总有云雾缭绕山头,如梦似幻的景色,让人疑心有仙人闲居此处。在楼塔镇洲口桥头,一座仿古门楼上镌刻着一副对联:“四围山色九曲溪,半是仙缘半是城。”传说东晋名士许询在此隐居,羽化而登仙之地被人称作“仙岩”,这个古时旧称虽已不作官方称谓,但仍旧内化成一缕缥缈情思,寄托在楼塔的古镇气韵里。
山中的楼塔,是如同桃花源一样的地方,探访楼塔的旧弄古巷,明清建筑的片存处处可见。
顺着横街和前溪到“风月弄”的古镇中心,有一片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始建于清嘉庆庚申年(1800年)的太平天国侍王府,房屋坐南朝北,三进一门厅两侧屋,雕刻精美;明代前后花厅的龙凤雕墙,是楼塔集镇地面上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历经了500年沧桑变迁屹立不倒;和平弄2号明代老宅的五房墙门,现残存两间一弄,坐北朝南,东侧门额“绳其祖武”四字,是典型的明代建筑。原为昭侯公第五子佳仕公后裔聚居;前溪弄3号的八字台门还存有捷报三张,记述着履安之子楚楠、楚葵等兄弟考中秀才的喜讯;清末民国年间的酱油、老酒作坊的合义墙门,是家族开设酿造作坊、数代同饮共炊的证明;义仓弄17号的小猫台门,砖雕斗拱造型,雕刻华美精致,各种形态鹿的造型,栩栩如生……古老的岁月虽已过去,历史却以建筑的形式让今人触手可及。
古镇,在文旅经济蓬勃发展的江南地界,仿佛已经被抽象为一个符号。它必须符合各地人对江南的刻板印象——烟雨朦胧,小桥流水,撑伞漫步的娉婷身影,浅吟低唱的软语。于是商业开发下的古镇几乎千篇一律,相似度极高的装潢让人遗忘了一个本质的道理:在仿古之前,它首先是一座代代宜居的乡镇。
因为有人的存在,才有镇的发展;又因各地人文气质不一,他们千百年来的居处方能在前辈后人的改造下显现出不一样的风采。
楼塔就是这样一处地方,因楼塔儿女的千姿百态,古镇方有人情、有侠风、有朝气。
镇上楼英村杨树弄6号,是一处连瓦双宅,这里被改造成楼英纪念馆,记述着名医楼英的点点滴滴。不必细数楼英惠诊乡里的故事传闻,单听闻一个“神仙太公”的称谓,便能体会楼塔人对这位医者的敬爱。
明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得了一场大病,被楼英妙手治愈。朱元璋康复后,打算把楼英提拔为太医,但此时的楼英只想早日回到故乡,不愿当太医。朱元璋见楼英去意已决,也就不再勉强,放他荣归故里。不慕虚名,不喜空而大的命题,更关注具体的百姓、生活,这似乎是楼塔儿女背靠大山而习得的心性。
楼英之外,楼曼文亦是如此。1908年,楼曼文出生于萧山楼塔儒坞村的一户官僚家庭中,由于长期工作在特殊战线,楼曼文的事迹并不广为人知,但在她短短四十一年的生命里,便有二十余年从事于革命事业,楼家塔村仁德弄19号的楼曼文纪念馆,到今天仍有访客时时拜访,红色的根脉至今未有断绝。
前辈如此,代代如此。楼塔以山的坚实与水的柔软孕育出可贵的仁心与坚韧的意志,楼塔儿女的品格又凭借文化与建筑的形式反哺家乡故里。走在如今的楼塔老街上,青石板路还记录着过去的故事,“拐弯抹角墙”印证着邻里的谦谦礼让,下祠堂传来的细十番弦乐如当初一般悦耳动人,老字号换上了“新装扮”开门迎客……“仙缘”是楼塔的起始,最终落在了烟火人间的实在处。
旧的故事开了新的篇章,古镇的传说还未完。如若城市的喧嚣不足以慰藉心灵,不如一路向南,去看看这座古镇今日的风采。
(本文资料由萧山区楼塔镇人民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