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湖未来产业社区城市规划图
■ 周子青 郑嘉宇 杨千慧/文
从杭州高新区(滨江)出发,沿着时代大道一路向南,穿过冠山隧道,“中国视谷”4个大字赫然在目。这是以杭州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为关键突破口推进建设的窗口园区,也是杭州重点打造的国家经济地理新地标和城市产业新名片。
“视谷”,顾名思义,核心在“视”。
一直以来,杭州高新区(滨江)坚持走“内生增长、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打造了一条从关键控制芯片设计,到基础软件开发、传感器和终端设备制造,再到数字安防、工业视觉等场景应用的视觉智能全产业链,产业动能强劲。
2022年3月,杭州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挂牌成立,充分发挥两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产业链共建、资源互补优势,进一步放大两区创新辐射效应,推动视觉智能优质资源集聚,也为“中国视谷”的实体化落地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完成“从0到1”的搭桥铺路,加速实现跨区域产业共富。
同年10月,立足“一园窗口、双核引领、四区协同、全域联动”总布局,“中国视谷”战略起笔,紧扣视觉智能产业,深度聚焦数字安防、工业视觉、自动驾驶、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新一代视频终端会议、混合现实与元宇宙等七大重点领域,在湖山之间不断“造梦”,一个国内领先、全球重要的视觉智能技术创新策源地、成果转化首选地、高端产业聚集地、产业生态最优地呼之欲出。
乘“视”而上,笃行不辍。“中国视谷”建设启动现已一年有余,且看联动核心区杭州高新区(滨江)如何在窗口园区,遇见美好未来。
●有界无域 合力打造“视谷之窗”
人勤春来早,奋斗正当时。今年2月22日,伴随着挖掘机的鸣笛声响起,位于“中国视谷”窗口园区核心启动园的“视谷之窗”产业综合体正式开建。这是全省首个“工业4.0+工业上楼3.0”双首层项目,货运机械将能直接开到五层;也是滨江萧山两区共同探索产业培育新模式与要素保障新路径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何谓“工业4.0”?即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智能化时代。“工业上楼3.0”,则是根据“工业上楼”的发展成熟度所分成的不同阶段和模式。
“视谷之窗”产业综合体分东、西两个区块,都采用了“工业上楼”的模式,通过两条空中连廊贯通。西区块为物联网产业园,高90米,容积率3.0,规划一幢研发楼和三幢生产厂房;东区块为增材制造产业园,高135米,容积率3.5,规划一幢研发楼和三幢生产厂房。其中,东区块还采用了双首层设计,在1-4层设置了环形坡道,货车可以通过坡道直接开进生产厂房。也就是说,4层亦可作为首层使用。如此一来,既实现了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也可以大大提高货运效率和便利性。
“‘视谷之窗’产业综合体的开工,意味着萧山与滨江合作共建、产业共育、生态共融有了新的路径,在形成新势头,并且大有可为。”杭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顾华锋介绍说,“视谷之窗”产业综合体将打造集研发、小试、中试和产业化空间为一体的创新型产业综合体,并作为杭州视觉智能产业重要的“孵化器和加速器”,加强两区联合对外招商力度,推动视觉智能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这一“新高度”,也寓意着“中国视谷”窗口园区建设新的高起点。按照计划,该项目将于2027年10月竣工。建成后,将面向新一轮产业变革前沿,围绕“三层七端多元”总体布局,全面夯实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三层”支撑,主攻数字安防、工业视觉、智能网联车、医学影像等“七端”应用方向,着力拓展未来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未来化“多元”领域,储备和落点一批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标志性产业项目,助力杭州加快打造万亿级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
●要素齐发 聚势做强“硬实力”
走进“中国视谷”展厅,这个600平方米的区域里,工业视觉、视觉智能、智能医疗、元宇宙等领域的“黑科技”琳琅满目,随处都能感受到科技创新的神奇。
以滨江、萧山迈向“有界无域、深度融合”为契机,一大批龙头企业正加速集聚;以海康威视、新华三、大华科技等行业头部企业为引领,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不断做大做强。“中国视谷”现已成功落地德博曼智能家居和海外总部、XR头部企业当红齐天、灵犀微光等一批标志性项目,累计签约引进智能物联亿元以上项目18个,总投资161亿元,有力支撑杭州产城人“物联、数联、智联”的加速发展。
作为杭州产业生态新地标,“中国视谷”建设被纳入工信部和浙江省的省部合作协议。部省在平台建设、会议活动、资源导入等方面形成联动推进机制,加快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服务链“五链”耦合,推动视觉智能产业“再升级”,数字经济发展“再爆发”。
“聚人”的赛道上,部省市区协同举办的两大重量级赛事可谓功不可没。首届“中国视谷杯”创新创业挑战大赛汇聚了300多个工业视觉、医学影像、自动驾驶、智能生活等视觉智能优秀项目;第八届“创客中国”视觉智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聚集了200余个专精特新企业与创新创业项目,初步形成新质生产力矩阵,为“中国视谷”注入了创新策源发展活力。
企业的蓬勃发展,与良好的营商环境亦息息相关。2023年以来,杭州高新区(滨江)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强化产业对接,打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产业服务,不断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围绕智能物联与医疗、网络通信、自动驾驶、新势力品牌等细分领域,累计举办产业链“百场千企”对接会、芯机联动”技术对接会等活动188场,参与企业数超5100家。
同时,杭州高新区(滨江)还高度注重培育优质企业梯队,积极打造大企业顶天立地、“小巨人”聚木成林、中小企业竞相成长的企业梯队。以网易、海康威视等领军企业为代表,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竞争力百强企业连续三年全省第一;建设杭州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形成了多元协同的良好生态。深入实施创业陪跑计划、国高企倍增计划,持续培育创新主体……2023年,辖区内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审核自评入库企业2132家,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居全市第一;现已拥有有效国高企2271家,数量居全省第一。
要想释放更大活力,提高创新能级,也离不开名院名校名所等创新平台的支持与发展。“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通过国家工信部可研预评审,加快建设省白马湖实验室、省智能感知技术创新中心2个省级重点平台,持续建设浙大滨江研究院、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等6个产业创新研究院,充分释放56家省重点实验室和重点企业研究院、600余家省市研发中心创新动能……杭州高新区(滨江)大力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公共技术平台等创新创业平台发展,不断推进研发载体建设,率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两链”深度融合,在加快培育新科技、新产业、新增长点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如何进一步催化助力产业发展?2023年4月22日,由滨江、萧山两区与杭州实业投资集团联合发起的总规模30亿元的“中国视谷”产业投资基金正式注册成立。该基金重点投资领域聚焦智能芯片、大数据、基础算法、云计算等基础产业,以及数字安防、自动驾驶、工业视觉、医学影像、虚拟现实等终端应用产业、上下游零部件企业。“我们将通过‘基金+基地+招商’的产业培育发展模式,围绕‘中国视谷’全产业链体系进行战略配置,吸引一批企业落地,同时扶持一批企业,充分发挥资本撬动、投资引导和资源集聚作用,为‘中国视谷’实体化建设点燃‘资本推进器’。”杭实资产管理(杭州)有限公司投资总监骆智泓说。
值得一提的是,基金于同年9月完成首笔出资,重磅布局百亿项目——当红齐天。该企业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担任联合创始人、艺术总监,集“XR内容制作+终端研发+实景落地+数字运营系统解决方案”于一体,专注于创造极致沉浸式体验,也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和二十大新闻中心XR体验提供方。其华东地区的首个总部已正式落户杭州,将成为“中国视谷”元宇宙赛道的标志性项目。
可以看到,在重点企业牵引、创新平台协同发展及资本赋能等高能发力之下,“中国视谷”正积极发挥创新策源和产业辐射作用,吸引一批批优质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打造聚合前沿视觉技术的新潮流、新地标、新生态,成为推动科技实力爆发、实现产业跃升的希望之所在。
●向远而行 登高开拓谋跃升
“中国视谷”承载着萧滨的“雄心”,也寄托着杭州的“壮志”。
对于面积只有72平方公里的杭州高新区(滨江)而言,这里不单是产业热土,也是未来蓝海。
围绕视觉智能产业,杭州高新区(滨江)正加快实现“数字安防—视觉智能—智能物联”的产业跃升,现已集聚340余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视觉领域企业,更是跑出了单项冠军9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63家。可以说,整个杭州高新区(滨江)的智能物联产业占据着杭州的“半壁江山”。
以“中国视谷”牵引数字安防、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等产业集聚融合发展,杭州高新区(滨江)也不断向工业机器人、自动驾驶、智能硬件、数字健康等新兴产业突破,并推动未来产业“落子布局”,围绕极弱磁大设施、白马湖实验室等高能级科创平台,精准布局了量子信息、零磁医学、双碳等未来产业。
接下来,结合部省合作协议,杭州高新区(滨江)将积极配合优化机制,推动区内龙头企业发起设立国家视觉智能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不断争取物联网小镇等产业平台纳入“一园窗口”,拓展“一园窗口”物理空间和产业空间,有序推进视谷标志性工作。
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杭州高新区(滨江)也将持续鼓励视觉智能龙头企业深耕创新领域,实现“横”“纵”立体发展。同时,从攻坚核心技术、提升产业能级、营造区域产业生态,重塑产业品牌优势、补全产业链条、丰富场景运用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实施以数字安防产业为基点,向视觉智能产业链跃升的发展路径,推动形成“三大两优五新”的发展局面,着力打造国内领先、全球重要的视觉智能高新技术策源地、视觉智能高端产业集聚地、视觉智能产业环境最优地,培育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
其势已成,其兴可期。乘势“中国视谷”建设发展的风口,杭州高新区(滨江)正加速奔赴无限可能的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