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北重装备保障人员在部队进行产品保障。
■ 马兰
兵欲胜其战,必先利其器。装备维修工作是保持、恢复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北重集团装备服保中心保障人员不是在讨论为各兵种解决装备保障问题,就是奔波在服务保障的路上。他们的职责就是聚焦各类装备产品保障需求,做好部队和公司的有效衔接。这支精良的团队,靠前保障,“面对面”服务解难题,为部队提供优质服务。
聚焦备战打赢
保障能力水平实现新提升
面临多样化军事任务、多种安全威胁,提高装备保障能力是军工企业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服保中心坚持“全时待战、随时能战”的备战要求,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任务,开展24小时全天候、全时段保障,保证接到任务后12小时内给予答复;24小时内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必要时48小时内赶赴现场,以最快速度恢复装备战斗力,确保问题得到有效控制,由让客户满意向让客户放心转变。
2023年,服保中心先后赴50余支部队,巡检巡修装备4312台套。服务保障只是工作之一,专项培训也很重要,中心将根据部队的需求,采取“点菜式”服务培训模式进行培训,建立以“跟产培训、接装培训、现地培训”为手段的“三级”培训体系,开辟用户部队与工厂技术交流的“绿色通道”,以此提升官兵对装备的全寿命维护与保养的能力,让装备时刻处于最佳备战状态。全年前往11支部队开展现地培训,累计培训部队技术骨干700余人,针对换季保养、作训后装备整治期间深入部队,第一时间了解部队需求,技术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并答疑解惑,实现了从“被动式”服务向“主动预防式”保障转变。全年共接到服务信息239份,累计派出服务人员377人次,累计完成射击4000余发零故障。
抢占市场份额
“服务+”保障模式取得新突破
2023年,服保中心持续开展“服务+”保障模式,营造全员营销的工作机制,将承揽指标分解到人,明确指标任务、时间节点和目标区域。针对陆军、海军基层部队开展业务对接全覆盖,先后与81支基层部队及机关单位、厂家进行走访、电话对接,了解掌握用户需求,其中72支列装公司装备的部队实现100%覆盖对接,并积极向陆军机关、海军陆战队机关、大修厂以及各总装厂进行业务辐射。
中心抓住军方提升自主维修能力的契机,加大维修工具、工装,检测设备、工艺台架等需求对接,成功与4808厂、4805厂、4801厂签订维修工装试验台架采购合同750万元。同时借助兵器人才学院平台,积极对接各战区部队、大修厂培训需求,组织技术骨干来厂开展跟产培训,为部队培训可用人才奠定了基础。
服保中心还加大部队走访力度,全年开展部队走访10次,及时了解用户部队需求,与用户点对点、面对面就装备使用和维修保养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沟通和交流,更好地开展后续服务保障工作。
并不断完善各部队和战区、舰队产品故障档案,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反馈设计部门和质量部门,制定应急预案,储备应急备件。建立二、三级配套厂家信息,通过网络沟通平台进行日报、周报,同时开通与部队直接对接的沟通方式,信息传递实现了有效性和及时性。
健全“三级保障”体系
实现“四个转变”
服保中心通过推进全业务链服务保障资源的集成优化运用,初步形成科研制造单位抢修、靠前保障站临修、官兵自主保全检修“三级”服务保障体系,在未来几年逐步固化,进一步满足部队装备保障及时性、可靠性等“多元化”的需求。
加大备品备件特别是易损件、寿命件的储备,做到“有米下锅”,发挥了靠前保障站的优势和作用,借助当地军械修理厂及当地资源,在五大战区、三大舰队、直属师、海军陆战队逐步建立靠前保障站,及时解决部队需求。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服务人员从思想上不断提升服务保障的政治站位,形成管理效能上从“成本控制型”向“价值创造型”转变,工作方式上从“被动式服务”向“主动巡检预修”转变,工作手段上从“单一换件修理”向“多元化需求保障”转变,技术支持上从“现地服务培训”向“远程技术指导”转变的“四个转变”。
现如今,中心不仅仅停留在解决装备故障问题层面,还更深层次地为部队作战提供更多的服务,多方位、多渠道满足部队作战需求,为部队在野外作训提供高效、快捷的战时保障。
装备保障能体现出装备保障军工人舍身忘我、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多年来他们用真实的行动诠释着对装备保障事业的忠诚,用熟练的操作担起了不平凡的责任,他们时刻牢记:装备保障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