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海峰
北重集团南京研发中心自成立以来,始终围绕“履行强军首责、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这一核心使命,立足“五大平台”基本定位,紧扣“五个聚焦、五个着力”,重点开展三大核心业务领域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和原创技术攻关,着力建设更富竞争力的“人才飞地”。
战略引领,着力打造产品和技术研发平台。一是精心谋篇布局。积极融入集团公司“1+5”战略和“双十规划”,制定出台《“人才发展33条”重点措施》《科技创新奖励办法》等八个重要文件,着力将南京研发中心打造为产品和技术研发平台。二是创新管理方式。实施市场化薪酬激励,对高层次核心骨干人才采取契约化管理,采取“揭榜挂帅”“军令状”等科研项目管理方式,探索实施成果转化收益分红、项目跟投等中长期激励2项,有效激励调动了科技人才的创新热情。三是夯实技术基础。紧紧围绕重点武器装备科研攻关任务,在火炮发射技术、密集度提升技术、低后坐阻力技术、全自动供输弹技术、新材料应用技术等方面开展预先研究、前沿探索与技术转化,为北重集团新型装备研发提供技术支撑。
智力支撑,着力打造高端人才培养平台。一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积极落实人才引进相关政策, “广开源”“精甄选”,8年来共引进急需紧缺高学历人才100多人,其中海外高层次人才2名,硕博士占比超过80%,为公司履行好强军首责,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二是拓展高层次人才培养渠道。制定“一人一案”培养方案,建立“一对一”导师带徒机制,实施青年科技人员承启计划,选派7名科研人员赴俄罗斯、以色列进行访问,6名科研人员赴兵科院、201所、202所挂职锻炼,使科研人员得到交流历练。三是发挥高层次人才创新引领作用。以兵器青年科技带头人刘飞飞博士为代表的一批高层次人才,在实践历练中得到快速成长,入选集团公司“筑基·砺剑”重点培养科技人才;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批“草原英才”青年领军人才。某重要科研项目争取政府近400万元项目经费。
双向共赢,着力打造对外合作交流平台。一是建立灵活多样的柔性引才合作机制。依托王泽山院士工作室、芮筱亭院士工作室,以兼职外聘、智力咨询、交流合作等方式,进行多层次、全方位长期合作,在中大口径火炮高精度射击技术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有力保障了新一代武器装备顺利研制。二是不断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依托“人才飞地”高校资源丰富优势,围绕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鼓励企校双方人员进行挂职交流或组建科技创新团队,联合组团攻关。持续深化与陈光院士团队合作,有效开展了身管增寿、新型弹钢材料研制等重点项目攻关。
相融互促,着力打造军民融合发展平台。一是聚焦重点领域。围绕三大核心业务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需求,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种材料、新能源矿用车、身管寿命提升等关键技术,开展前瞻性研究、探索性研究和原理性研究,进一步打通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之间的壁垒。二是发挥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南京地区的区位优势和南京理工大学在火炮研究领域的人才资源优势,重点在系统动力学分析技术、流体力学分析技术等方面开展预先研究、前沿探索与技术转化,形成纵向行政组织和横向项目研制的扁平化运营管理架构,实现军民融合发展。
推动发展,着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围绕“卡脖子”问题、高新技术创新研究等方面,加强与南京理工大学、西安工业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的交流合作,探索校企联合组建科技创新团队的双向交流机制,实现协同创新,使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重点加大了高膛压火炮核心技术内在机理科研攻关力度,提升了公司的基础理论研究能力。依托南京理工大学院士专家团队,加强无人和智能装备前沿技术研究,有力推动了重型无人战车论证等重点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