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贵元
落实“新八级工”制度,是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一项维护产业工人既得利益的好政策。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提出建议,希望继续扩大试点范围、落实薪酬待遇、完善评价标准,使“新八级工”制度真正落实落地,惠及更多产业工人(《工人日报》3月11日)
自2022年3月“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出台以后,不少省份在企业中进行试点和推行。然而,在实际落实中尚存在一些“瓶颈”问题。例如,首席技师和特级技师一般都是具有高学历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也称“高质量人才”,与一线工人隔着一道不可跨越的高墙。就是说,一线工人若想参与技能人才评选,要受到学历、资历、论文等必要条件的制约和限制。这无疑挫伤了一线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无形中埋没了许多具有“一技之长、一专多能”的高质量人才。同时,也不利于技能人才的发现与培养,更不利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提升。
针对上述问题,2022年10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了要建立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和多元化评价机制,包含“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以及健全职业标准体系和评价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等。各地应该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并在落实中,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科学指导、扩大试点范围,逐步推广开来。要精准实施对症下药,千方百计打破制约瓶颈,畅通和拓宽技能人才职业“绿色通道”,激活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一池春水”,让更多奋斗在一线的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使他们有充分施展才干的空间和舞台,在实践中实现其自身价值。
首先要破除传统观念,树立起“大人才观”。落实“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要着力打破“身份界限”,强化“一视同仁”的思维理念,彻底打通一线工人和技术人员之间的职业壁垒,开通技术人才培养的“直通车”。其次要从实际出发,冲破制约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条条框框。坚持面向企业一线发掘人才,把那些确实有过硬本领、技术拔尖、精通管理、热爱企业、职工赞同,而苦于没有高学历和论文等硬性指标的技能人才评选上来,让他们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领军人物”,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支撑的强力作用。
同时,要强化监督机制,完善公平竞争的考核制度。重点整治“有关系就晋升、没关系靠边站”的不正之风,不能把技术职称评定沦为“少数人”的专利,应该把技术成果作为评选晋升的重要依据。
三是维护技术知识产权。制定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措施,积极鼓励一线工人结合本职工作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对研发的有一定推广价值的优秀成果,及时组织申报专利,增强一线工人的荣誉感和动力感。
四是要关爱技术人员的培养和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让他们轻装上阵,踏实钻研新技术,发明更多的优秀成果,以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要。
与此同时,要不定期地组织开展技术练兵和成果展示活动。广泛宣传和大力推广技术攻关的好典型、好标杆,特别要善于发掘年轻有为、志向远大、敢于担当的青年技能人才,切实撑起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