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05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唐静:脚步靠前 攻坚克难显担当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8-1 1 就地取材,向营地引水。.jpg

就地取材,向营地引水。

■ 陈文举  文/图


    12月,川东开州地区三维勘探项目工区寒气逼人,项目钻井生产进入紧张的攻坚冲刺阶段,400多个钻井机组正铆足干劲儿抢抓生产。一大早,钻井组长、党员唐静就收拾妥当,匆忙向大山深处的钻井工地赶去。

    “无人区3机组生活用水紧缺;7机组施工地段陡峭、岩层复杂,打井难、钻机搬迁难,机组员工情绪波动大;S6233等3条测线、多口井位位于连片水田中,风钻机组水田施钻困难……”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详细记录着一线机组反映的生产生活难题。这些,都需要他去逐一核实解决。

    脚步越靠前,办法更实用。经过一路的跋涉,来到无人区顶部的3机组帐篷营地,已是上午9点多。营地四面环山,距离山下水源比较远,一条坑洼不平的狭窄土公路,是上山唯一的运输通道,如遇下雨,车辆无法送水上山,生活用水是这个机组急需解决的燃眉之急。

    “从营地到土公路取水,要翻过两座山头,如果靠车辆运水和人工翻山背水,不仅耗时费力,还要面临雨天车辆停运断供和泥泞山路行车的安全风险,远水解不了近渴。”唐静一边与机组员工分析着,一边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高山有好水,我们尽可能在营地附近找到水源,这样既不怕断供,又能减少安全风险。”刚商讨完毕,唐静立即带领两名机组员工,沿着山间沟槽寻找水源。

    “两山夹一沟,沟岩有水流,大家分散到沟槽附近找水。”30多年的野外勘探生涯,练就了唐静在荒野深山找水的本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拉网式寻找,终于在山槽的岩缝中找到一股细泉。就地取材,用白色导管一根根拼接将山泉引向营地。看着山泉流向营地,机组员工唐斌高兴地说:“还是唐组长的办法实用,解决了我们的大麻烦,这下可以安心打井了。”

    脚步越靠前,问题解决更快捷。解决了3机组的生活用水问题,唐静顾不上歇息,又一路攀爬向7机组工地赶去。

    开州三维项目,地处川东高陡构造区域,工区地形复杂,山体高大,起伏剧烈,无人区分布广泛,是川渝地区近年来山地施工难度最大的项目。工区400多个钻井机组,每天都在与艰苦的施工环境和各种困难较量着。正在高陡地段打井的7机组,施工测线连续横穿指拇沟,沟深崖陡,搬迁无路;坚硬岩层与含水性胶泥参杂,井难打。

    翻山越岭到达7机组工地时,已是下午一点多,机组5名员工正席地而坐吃着简单的午饭。钻机操作手李凤山介绍说,午饭是机组李大姐背了一个多小时才送上山的,再继续往前打井,送饭距离太远,中午就只能吃干粮了。施工进度的艰难推进更让他充满了焦虑:“上这个地段6天只打了7口井,修路的时间比搬迁多,搬迁的耗时比打井长,我们的体能精力都运转到了极限,明天又要过大深沟,还不知道怎么把钻机抬下沟去……” 

    “整个工区都是硬骨头,有困难大家一起想办法,没有翻不了的山,没有过不了的沟。”查看完地形,唐静一边安慰机组员工,一边商讨对策拿出解决方案:增加人员提前找路修路,提高搬迁进度;山体、沟壑分地段施工,降低搬迁频次;增配保险绳、滑轮,一般沟、崖用保险绳搬迁,特殊高陡地段申请直升飞机辅助搬迁。

    “明天一早我就把干粮和保险绳送上山,大家放心干,后勤保障24小时在线,特殊困难地段我们会特殊考虑。”商讨完毕,唐静再次给机组员工打气鼓劲儿,并在钻井现场指导操作手使用麻花钻具、普通钻具组合施钻,看着钻进进尺慢慢提高,才放心地向下个施工点赶去。

    脚步越靠前,生产组织更精准。到达半山平坦处的水田区域,接近黄昏,唐静加快脚步,对3条测线的20多个水田井位进行了逐一验证核实,他一边录制井位实地地形,一边向技术组及相关作业班反馈井位验证情况,结合地形实际精细调整机组上线方案:S6233线水田井位数量较多,改上水钻机组;S6234、6235线水田井位数量少,个别井位可以通过移井措施解决,按原计划上风钻机组。唐静说,要把一线机组反映的生产信息摸准摸透,一靠脚步勤,二靠眼见为实,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把生产组织得更精准、安排得更合理。夜色降临,山野间萦绕着层层薄雾,唐静整理了一下汗湿的衣衫,向住地返回,结束了平凡而忙碌的一天。

    开州三维项目,是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向盆周高难山地进军的先期重点项目,作为项目钻井工序的一名党员和现场管理人员,开工两个多月来,唐静不停地在工区的高山沟壑间奔波忙碌,靠前解决生产难题,用脚步丈量责任,用苦干实干诠释担当,把党员带头作用发挥在攻坚克难第一线,默默为寻找新的油气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奉献力量。